“将改革进行到底”优秀改革案例报道①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锐意开拓,大胆探索,涌现了一批获得上级肯定、形成湘潭特色、实现创新突破的改革成果,其中6个优秀案例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即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通过深入剖析这些优秀改革案例,总结改革创新经验,吸取改革创新智慧,进一步促进全市上下大胆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2月2日上午9点10分,市民黄玉芬来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第二次偿还商业贷款提取业务,原本以为至少需要半小时,没想到,从进门到取号再到业务办结,她仅仅花了不到5分钟。不仅如此,她还被告知,今后该项业务可以通过手机App办理,真正实现业务办理“一次不用跑”。
岁末年初是住房公积金提取申领业务高峰期,为何公积金中心服务大厅竟无人排队办理业务?住房公积金系统后台的统计数据透露了答案,1月全市共办理业务6303笔,较上年同期增长30.5%。其中,服务大厅线下办理2133笔,仅占业务总量的33.8%;线上办理4170笔,占业务总量的66.2%。而上年同期,这两项占比几乎换了个位置。
业务量增长了,现场办理业务的人却少了,他们悄悄从线下走到线上,这主要得益于公积金中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业务需要 政策倒逼
从1994年我市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办理住房公积金相关业务需要提供系列资料、证明,如身份证、户口本、(无)婚姻登记证明、银行个人征信报告等,资料繁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16年我市实施建设“大美湘潭”战略以后,房地产消费市场逐渐活跃。“缴存职工对资料精简、流程简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积金中心负责人颜军说。恰巧,同年民政部制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民政部门不再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一边是业务量的明显增加,另一边是相关记录证明的“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住房公积金资金的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市公积金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经过论证和研究决定,搭建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与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精简业务办理资料,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信息化的作用,全力推进每一笔住房公积金业务线上线下都能高效便捷办理,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或不跑路”。
多方协调 搭建平台
这一想法的具体实施,落在市公积金中心科技科,并明确由刘国为同志组织攻关,这不只是一项技术活,更考验着综合协调能力。他在牵头积极开发系统平台的同时,主动对接相关职能部门,争取对方支持。
“推进数据共享的难点,在于打破部门与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既有制度层面的,也包括观念上的。”刘国为坦言,最难的是要打破保守的旧观念。鉴于民政系统率先取消了为个人开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公积金中心首先与市民政局、省民政厅对接,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配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公积金中心在2018年实现了与全省民政部门的数据共享,缴存单位、职工在办理相关住房公积金业务时,原本需要提供的结婚证、离婚证等多项资料均无需再提供。
成功的经验,为公积金中心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加上被确定为全省住房公积金系统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试点单位,公积金中心每年投入近30万元,不断改善软硬件线路设施,以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随后,公积金中心陆续与省公安厅以及市人社(医保)、住建、市场监管等19个职能部门及多家商业银行联网,基本实现了住房公积金业务申办所需数据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其涉及部门之多、数据之齐全,位居全省住房公积金系统前列。
如今,公积金中心的数据共享平台队伍不断扩大,长沙、株洲等其他11个市州公积金中心也可通过平台共享全省的公安、民政数据。平台上线以来,运行情况良好,查询数据已达200万次。
线下加速 线上助力
随着数据共享平台不断完善,目前,公积金中心已有9项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和4项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实现了“零资料”办理。
一方面,业务办理“零资料”,加快了业务办理过程中资料提交、审核、查验的进度,从而提升了业务办理的时效;另一方面,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公积金中心开拓了线上服务渠道,如网上服务厅、手机App,大量住房公积金的高频业务实现了线上办理,缴存职工、单位真正实现了“一次不用跑”。
公积金中心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充分发挥了大数据优势,让数据“跑路”代替了群众“跑腿”,使职工和单位通过一个唯一身份号,只进一次线上服务渠道的虚拟门或服务大厅的实体门,就可方便快捷完成业务办理,享受住房公积金的相关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