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对孩子重要吗?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折损面子的经历,又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期我们就家长关注的孩子面子意识请教了多位心理咨询师。
陈继红
嘉宾档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岳塘区湘钢一校办公室主任、语文教师。
观点:面子即是自尊。自尊得到满足会产生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
那么, 家长如何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高自尊,让他真正有面子呢?
一、树立正确的面子观。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家长犹如一面镜子,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观念。你要让孩子意识到“好面子”不是“攀比”,例如勤俭节约有面子,“光盘行动”有面子,靠劳动挣钱有面子……切勿因虚荣而丢失面子,爱面子也不是妄自尊大。
二、给孩子肯定与赞赏,接纳他们的缺点,不当众揭短,不随意贴标签。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看到良好反应,会产生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不满意的评价产生极大焦虑。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想要摧毁一个孩子,就当众出他的丑,当着外人的面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家长要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努力提供能为孩子形成良好自我评价的环境,强化其优点,优点则会越来越大;弱化其缺点,缺点则会越来越小。
三、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双亲一致,不跟其他孩子作比较。家长对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很有权威的,双亲保持一致的态度就不会让孩子迷茫和困惑。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他们也渴求得到同伴的接纳、肯定和喜爱,用他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会让他产生自卑甚至嫉妒的心理。喜欢自己的孩子,情绪最快乐;反之则会产生悲哀、沮丧等消极情绪。
杨攀
嘉宾档案:雨湖区韶西逸夫小学专职心理老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南省心育优秀工作者。
观点:中国人有很强的面子意识,它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孩子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就有面子意识。面子意识的表现主要为两个方面:争面子和护面子。
面对孩子的面子意识,家长该如何对待?
面子往往是孩子自尊自信的表现,也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家长要帮助孩子“争面子”和“护面子”,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让他在同伴面前能够自信交往,在某个领域“有面子”,另一方面要关注孩子是否有能力失败、品德问题、行为失误或尊严受损、性道德事件等四个面子事件,以及是否出现生气、窘迫、羞愧等问题。一旦出现,考虑是面子受损,可以帮助孩子做些挽回面子的行为,比如,行为失误时改进行为方法,能力受挫时帮助修改远程计划,尊严受损时和他一起做些补偿行为等。
面子的实现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所以家长不要在众人面前贬低孩子,让他“丢面子”,要多多夸赞和表扬孩子,让他(她)“有面子”。
面子作为一种动机性的心理建构,不仅能够防止个体实施某种社会不期望的行为,也能够激发、引导并维持某些社会期望的行为。如果能好好利用“好面子”,能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肖利华
嘉宾档案:湘钢一中教育集团教师,政治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观点: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好面子,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他们的内心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情感是细腻的,也是丰富的,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欣赏尊重与接纳,若是这些内心需求得到满足,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打造良好的自我功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家长与孩子互动时,要以塑造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打造良好自我功能为出发点,巧用孩子的面子意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基本原则是保留面子,呵护尊严,尊重人格。
首先在日常交流中,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去与孩子互动。家长要多肯定,多鼓励,多欣赏,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有价值感。家长若是用打击批评,指责和否认,甚至是讽刺嘲笑的语言和态度,孩子的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无力感和被抛弃感,从而失去前进的力量。
其次,当孩子犯了错误,有时家长难免有情绪,此时家长要冷静。先自我消化情绪,在去情绪化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去沟通,把行为与人格区分开来,行为有错误,不能否认人格,一棍子打死。给人格贴负面标签,这对孩子是伤害。
再次,当孩子受伤被侮辱,感觉尊严扫地颜面尽失时,家长要帮助孩子重拾面子,要赋予他们的人格以尊严,先要共情同理孩子的内心感受,安抚情绪,再去转换视角,从负面事情中寻找正面意义,用爱和智慧来温暖和支持孩子,孩子会获得疗愈,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