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中华 实习生 赵晴
放寒假了,湘乡市壶天中学“90后”教师王为带着不到8个月的孩子,回到了湘乡翻江镇的婆家。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产假后重返课堂的王为将幼儿接到了学校,一边照顾自家的孩子,一边教育乡村的孩子。
上月中下旬,市教育局、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来到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走访慰问偏远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其中便有王为老师。以“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为座右铭的王为表示:“很自豪,我是一名乡村老师,趁青春年华以奋斗的姿态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来自乡村反哺乡村
王为的娘家在湘乡市金薮乡,爱人在株洲工作。壶天中学地处偏僻,没有车直通娘家和婆家,有时她一个学期也难得回趟家。
为什么选择到这偏远乡村来执教?这跟王为的经历和所受教育有关。
王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面。从小她和弟弟被寄养在叔叔家。特殊的成长环境磨砺了她坚毅、自强的性格,一直以来表现就很突出。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担任班委,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担任学生会干部,还经常利用周末去校外兼职,寒暑假去边远山区支教。
“有一年暑假,我到衡阳县边远山区支教,那段经历对我触动很大。乡村孩子质朴干净、渴望求知的眼神,激发了我回乡村教书的想法。”2014年从衡阳师范学院毕业后,王为通过湘乡市教师招聘考试,走进了壶天中学,一待便是5年。
“如果可能,我愿意一辈子待在这里。边远乡村留不住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年轻教师,这让乡村教育失去了活力。”王为表示,她乐意发挥自己所学所长,扎根乡村三尺讲台,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要当老师先当学生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在线集体备课大赛湖南省一等奖、湘潭市中学化学教师实验能手大赛一等奖、湘乡市第三届“希望之星”……这5年里,王为获奖30次以上,教学业绩特别优秀。
2017年12月的一天下午,王为临时接到湘乡化学教研员刘春平主任的通知,让她第二天上午上一堂《元素》公开课。
“当时我又喜又忧,喜的是能承担县级公开课,机会难得;忧的是不到一天的准备时间,怎么把这堂课上好呢?”还在感冒发烧的王为马上服用退烧药,迅速调整心态,确定好思路赶紧做课件。最后,这次公开课获得了湘乡市教育局领导和各学校同仁的高度赞许。
“这让我明白了,公开课设计出彩的教学流程的过程是不容易的,但是上完后的感觉又是甘甜的。那次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优秀的人都是用时间磨出来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为严格要求自己,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设计优质课堂,不断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取经。培训、赛课、网络研修等,抓住一切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在不断学习和钻研下,她结合自身特点,找出了一套独特的教法,深受学生喜爱,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氧气班班长”“化学魔术师”。
通过几年的实践,王为逐渐由模仿阶段进入创新阶段,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化学。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这个课题时,她用一则“事故大调查”的新闻引出奇妙的二氧化碳,从而提出问题“二氧化碳的奇妙性体现在哪里”,进而引出本堂课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目标。
关注学习呵护健康
由于教师资源缺乏,王为在学校身兼数职,她不仅仅教初中化学、当班主任,还教小学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等。王为的教学原则是“不备好课就不进教室”,她的备课内容详细、字迹工整、环节完整。
在学生眼中,王为老师不仅是良师益友,更是一位知心的大姐姐,给予他们无限的关爱。她所带的某一届初三毕业生中有一个学生叫李许,平常很调皮,却不愿意与人交流。王老师察觉后,先和他多次交流沟通,主动了解他的情况,发现他十分喜爱化学,于是上课有意无意表扬他,下课后鼓励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他。慢慢地,李许的成绩有了很大提升,人也变得开朗自信,最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和大学。
“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是王为的教育追求。作为班主任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她,经常与学生一起吃午饭一同午睡,善于从细节方面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有一次,看到二年级一学生吃饭时一直掉饭粒,王为轻摸着她的头幽默地说,“孩子,米饭的家就在碗里,你忍心把它扔出家门吗?”从那以后,那孩子再也没有掉过饭了。她所教的学生刘晶晶被评为湘乡市优秀少先队员,她本人也被评为湘乡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学生因我而快乐,我因教育而美丽。乡村有我的父老乡亲,也蕴含着未来的希望,能为乡村教育点燃一盏盏灯,我觉得我的青春、我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升华。”王为充满感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