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2月04日

“惩戒教育”为爱保驾护航

成亦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教师惩戒权这一问题,并要求制定实施细则,以便其现实执行;2021年1月,为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将于今年3月正式实施。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一些中小学老师喜不自禁,在网络朋友圈奔走相告:以后咱们管教“问题”学生的腰板变硬了。

诚然,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深懂得“爱是教育的基础”,具有爱心是最起码的素质。或者说,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就别谈什么教育艺术。他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时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艺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仅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惩戒教育”保驾护航。

孩子在赏识的阳光下可以自信而快乐地成长,惩戒就应该像风雨,孩子在惩戒的风雨中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炼,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熊孩子”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无法无天的孩子。他们不按照常理出牌,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会给出让人大吃一惊的回答或做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行为,让人错愕、无所适从。老师们如果在学校对待“熊学生”的教育只是以宽容、以包容,没有惩戒,不给他们明确的准则,不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则无法树立一个非常正向的榜样。

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明事理,甚至他们的世界里毫无边界和规则意识,一味只讲爱的教育最终可能毁灭他们的人生。

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走向成熟。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十字路口徘徊时,需要有人去指点、帮助、训导、惩戒。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引路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惩戒学生的责任,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惩戒,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很多教师可能会感到困扰:学生如何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怎样保护?如何权衡把握个中尺度?值得欣慰的是,建立和健全中小学教育惩治制度,给教师敢于放手去管学生指明了规则,明确了方向,吃了一颗“定心丸”。教育的艺术永远是严慈相济、宽容与规则同行,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戒批评,这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而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为此,笔者对老师、学生提出一点建议和希望:

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应因材施“惩”,注重效果。不同学生可以接受的惩戒方式不同,语言上用词宜仔细斟酌,准确恰当。例如可在了解学生性格弱点的基础上善意提醒,选择其更为接受的方式引导和把控,让学生正视自身问题,勇于改正。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代教育越来越凸显平等的大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应成为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的基本共识。近来引起人们对惩戒权困惑的一些事例,其实都可以用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人格的标准来衡量。

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迈进社会前的时期,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他们,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我们所讲的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学生,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现在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 自爱、 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关于教师惩戒权的问题讨论持续发酵,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持续思考。(作者系湘机中学教师)

--> 2021-02-04 成亦仁 1 1 湘潭日报 c45753.html 1 “惩戒教育”为爱保驾护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