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2月05日

“盲”消费当心掉“坑”

本报记者 陈津津 见习记者 陈锦

80后的李女士在网上购买了新春福袋,拆开后发现商品与商家宣传图片不符。李女士当即找商家要求换货,商家却回复:“销售时早有说明,福袋不支持退换货。”这让她有苦难言,同样是花钱买的商品,为何这种就不能退换货?

“不仅仅是福袋,当下热潮的盲盒在销售过程中也存在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不换不退等问题。”市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福袋、盲盒等消费模式日渐红火,有的商家在利益面前动起了坏心思,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盲”消费问题增多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张驰平时工作繁忙,为缓解压力经常会去商场玩盲盒,最多的一次买了200个。“玩盲盒时,我也知道开不到什么高端商品,纯粹就是享受开盲盒时带来的惊喜。”他说,连续花了几个10元钱,但都只开出了价值3元的本子后,他才清醒过来,是被商家那句“你会是下一个幸运儿吗?”的宣传语给迷惑了。

“买福袋、玩盲盒,说到底都是好奇心驱使。”正在读大三的徐阳说,以前自己每周都会在网上买福袋,一买就是10个,10件及以上才可以享受商家的折扣。虽然知道难以如愿以偿,就是忍不住想去碰碰运气。然而,在一次购买到有瑕疵的商品后,因商家不愿退换货,他便对福袋里的商品质量产生了疑惑,很少到网上购买福袋了。

相比之下,正在读高一的刘宇对自身权益是否受到侵害并不在意,在意的是能否从盲盒中得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因为喜欢看动漫片,刘宇渐渐迷上了卡通人物的手办或纪念品。但是,这些手办或纪念品的价格都在千元以上,这时买盲盒就便宜很多。虽然知道里面的手办不是正品,但是拿到隐藏款的那一刻,他的内心能得到极大满足。

市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全国有超过20万消费者在玩盲盒,且每人花费金额超过2万元。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多个投诉问题也浮出水面,如商家过度营销、商家涉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唯利是图是主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盲盒、福袋消费纠纷频出呢?市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主要在于个别商家唯利是图。曾有消费者反映,春节前从网上看到促销活动后,购买了数个零食福袋组合,收到商品后发现里面的零食多为临期食品,想要退换货对方又不同意,如此一来,原本打算春节招待客人的零食,只好自己提前吃完。

“成本价一两元的商品,稍微包装一下就能卖到十几元,中间的利润可想而知。”90后的彭杰经营着一家精品店。去年,他看到盲盒、福袋市场火爆后,也在网上销售起了盲盒。盲盒、福袋的价格本就优惠,若是放进同等价值的商品,长此以往商家就会亏本,所以他一般会放些老款的商品,将盲盒、福袋当作是“清库存”的工具。

喜欢玩盲盒的洪女士觉得,现在很多商家销售的盲盒违背了初衷,真正的盲盒源于日本,装在里面的商品都是正品。而现在,有的经营者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要么发空盒,要么发库存或快过期的商品。在消费者看来,买到这类商品是自己运气不好,一般情况下不会为了一个运气类商品退货退款。

“商家不诚信经营,势必会失去市场。”在城市盒子工作的小陈对此深有体会。2019年,盲盒市场火爆时,进驻商场的盲盒自助贩卖机从两台增加到了6台。去年,受疫情影响,加之开出的商品达不到玩者的预期,前来玩盲盒的人越来越少。

警惕盲目购买落入消费陷阱

“商家唯利是图,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市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经营者要切实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产品信息真实、来源可靠、链条完整,杜绝“三无”产品和仿冒品;并积极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等经营者义务,不得以“附赠品”“抽奖品”等借口免除应当承担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义务。

这位负责人提醒消费者,要主动认识盲盒、福袋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并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

--> 2021-02-05 本报记者 陈津津 见习记者 陈锦 1 1 湘潭日报 c45790.html 1 “盲”消费当心掉“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