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人物:莫崇奇
车站是一座城市的“客厅”,它日复一日地迎接着游子或者来客,见证着普通人的离别与欢聚。莫崇奇从湘潭长途汽车站退休已近10年,但怀旧的他每到春运期间都要回站里看看,遇到工作人员忙的时候就帮忙打下手。
“每到春节,前往北京、上海、福建、广州等热门城市的汽车都是座无虚席,有时候甚至还要‘加塞’,司机们更是连轴转,春运整整40天都没有假期,但是这一个多月的工资也会高出很多。”说起过去的春运,莫崇奇滔滔不绝。莫崇奇还记得有一次大年三十晚上,有个人买了票要回湘潭县花石镇过年,但是时间太晚已经没有大巴车了,于是他开着单位的轿车将他送回家。
人多自然事情也多。莫崇奇告诉我们,他当时是从公安系统派驻到汽车站的,他所在的部门叫作市公安局汽车站派出所。之所以要在汽车站设立专门的派出所,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汽车站很乱。一方面是当时的乘客安全意识不高,他们经常能在一些人的行李中搜出雷管等违禁物品。
过去没有智能检测机器,所以莫崇奇他们要将乘客的包一个个打开检查,平常人少他们勉强还能应付,但是春运旅客呈几何式增长,他们双手难敌众拳,车站派出所几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因此,每每到了春运,武警部队都会派出一个排的人帮莫崇奇他们检查三品(易燃品、易爆品、毒害品),因此当时的汽车站也成了警民共建单位。
“我们在进站口设两个检查通道,没有违禁物品才能进站买票,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的方式进行把关,才保障了客运车辆运输途中的安全。”莫崇奇说,每次春运过后,他们没收的违禁品能堆满一间屋子。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汽车站内扒窃现象常见,尤其到了春运人来人往的时候,小偷更是猖獗。经过多年的反扒工作,莫崇奇练就了通过肉眼识别小偷的能力,只需要看一下对方的眼神,就知道谁有可能是小偷。
1988年2月,有一次在前往株洲的大巴车上,莫崇奇看到一个乘客眼神飘忽不定,于是他们全程格外关注这个人。果不其然,等到有人下车的时候,这个人顺势偷了一位乘客的钱包,为此莫崇奇准备等小偷下车后立将其抓获。没想到小偷竟觉出不对劲,下车后开始狂奔,最终追了1个多小时,才将小偷抓获。随后,莫崇奇一行来到小偷的住处,但是发现房子内空空荡荡,什么摆件都没有。这时,莫崇奇发现床上的席子有异样,没想到他们一掀起席子,10元的钞票犹如落叶洒满一地。经清点,钞票总面值达到10000多元,后来这位小偷还被大家戏称为“湘运大亨”。
莫崇奇告诉我们,每年春节期间,莫崇奇和同事们几乎都不能休息,经常要工作到深夜。在湘潭长途汽车站工作的20多年里,莫崇奇都没有回过湘乡老家陪父母过春节,走亲戚。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社会治安的整体提升,汽车站内的扒手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失。但是在过去那个简陋的年代,正是许多如莫崇奇这样平凡的人,用青春和汗水守护了大家的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