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2月24日

这个农历新年,他们迎来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方阳

湘潭市第十六中学的老师和志愿者开展教育扶贫,利用假期走访困难学生家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出困境。图为2月16日,志愿者在学生陈俊嘉家中辅导作业。(本报记者 方阳 摄)

2月21日,脱贫后的湘乡市壶天镇潭桥村村民陈志缓,指着他家的大棚说,这是他脱贫的秘方和今后的希望。(本报记者 罗韬 摄)

春节前夕,湘潭日报社的党员干部走访慰问脱贫户家庭,并为他们贴上手写春联。(本报记者 方阳 摄)

湘乡市梅桥镇汇丰村的吴声建向我们展示女儿的结婚照,他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本报记者 罗韬 摄)

韶山市清溪镇石狮山村村民项献明靠养殖蚯蚓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图为2月13日正月初三,订单不断的项献明没有闲着,忙着分装蚯蚓、送货。(本报记者 欧阳天 摄)

2月12日,大年初一。湘潭县中路铺镇中路铺村的马明富夫妇在自家鸡舍照看2万只小鸡苗,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场。(本报记者 陈旭东 摄)

2月11日,云湖桥镇云湖村的周冬红、田爱军和儿子、外孙在新装修的房子前合影。(本报记者 方阳 摄)

2月11日,湘潭县杨嘉桥镇旷家新村,脱贫后的刘少根夫妇正忙着准备团圆饭,灶台上挂着熏好的腊鱼腊肉。 (本报记者 陈旭东 摄)

韶山市杨林乡双和村唐旺通过在家门口务工,发展养殖业脱贫,去年还买了辆新车。图为2月12日大年初一,他驾着新车带着母亲走亲戚。(本报记者 陈旭东 摄)

2020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穷帽”、奔小康,这个农历新年,他们迎来了美好生活。 除夕当天,湘潭县云湖桥镇云湖村,脱贫户周冬红家中炊烟袅袅,一家人欢聚在刚装修好的新房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过去,他们家因妻子患病致贫,现在,妻子高昂的医药费大部分能报销,周冬红也能安心地赚钱养家。2020年,他装修了房子,添置了全新的家具家电,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湘乡市梅桥镇汇丰村的吴声建是2017年脱的贫,以前家里有两个孩子读大学,老伴体弱多病,还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全家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2016年一场暴雨导致山体滑坡,压塌了家里的土砖房,更是雪上加霜。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养了猪和鸡,女儿和儿子也有了稳定工作,女儿去年更是嫁了个好人家,日子越来越好;湘潭县中路铺镇中路铺村的马明富2013年因病致贫,2018年2月,当地一家牧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帮他建起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养鸡场,去年产鸡7万只,收入近8万元。春节前,他买入2万只鸡苗,贴上春联,打算在新的一年里大干一场;曾经因残致贫的湘乡市壶天镇潭桥村陈志缓,在政府帮助及自身努力下,创办了湘乡市志恒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红薯等各种菜苗,年利润达80多万元,不仅自己致富了还为村上提供了20多个稳定工作岗位,农忙时更是需要50多个劳动力。去年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170亩,新增16个大棚,共31个大棚。他开心地说:“现在棚里种了辣椒苗、茄子苗等各种蔬菜,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这一幅幅画面,是我市原建档立卡贫困户们稳定脱贫、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成绩的最好见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脱贫攻坚任务已如期完成,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脚下,踏平坎坷成大道;望前方,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 2021-02-24 本报记者 方阳 1 1 湘潭日报 c46404.html 1 这个农历新年,他们迎来美好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