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2月28日

“火龙”舞动 物阜民丰

本报记者 谷桔

2月26日,元宵夜,竹埠村村民舞动“火龙”。(本报记者 陈旭东 摄)

村民舞着“火龙”从居民家的房间穿过,寓意新年好兆头。(本报记者 陈旭东 摄)

“龙灯一耍到我家,年年雨顺又风调……”作为地地道道的湘潭妹子,小时候,记者常听老人这样哼唱着,懵懂的记忆里,满是对“舞龙”的憧憬。岁月如流,后来记者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舞龙——长长的“龙”一到舞者手中就立马活了起来,它伴着喧天锣鼓声走村串户,或在广场上与游人嬉戏,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对美好的向往。

舞龙是中国民间独具特色的活动,在春节至元宵期间,我国广大地区都有舞龙的习俗。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藏着舞龙的场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鱼龙舞”指的就是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一首描写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诗写道,“元月鞭炮唤春风,宵宵劲舞耍龙灯”。民俗的延续,是对文化的致敬,亦是对岁月的尊重。如今,舞龙在湘潭依旧传承着,也成为春节里人们最为期待的一道“年味”。

湘潭有两条远近闻名的“龙”,一条在岳塘区荷塘街道竹埠村,被称为“湘潭火龙舞”,至今已传承140余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条在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被称为“壶天火龙灯”,传承了200余年,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条“龙”的龙身内分别点有油纸捻子灯(当地俗称“明笼子”)和蜡烛,舞动时,通体发亮的龙身显得雄壮气派,因此都被称为“火龙”。两条“龙”都和祈福有关。每当元宵到来,竹埠村的“火龙”从当地大王庙“起猖”后走村串户,还会舞进每个村民家的每个房间,村民们始终相信“火龙”能消灾避祸,带来平安吉祥。“壶天火龙灯”缘起就是祈福消除火灾,相传清朝宣统年间,城江铺(即壶天镇)因一条“火龙”而经常闹火灾,后经道人指点,当地人于每年新春玩耍“火龙”叩谢龙恩,求保一方清泰。此后,城江铺果然消除了火患,生意更加红火,人们无不欢欣。

当然,这两条“龙”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湘潭火龙舞”是舞蹈类非遗项目,以“舞故事”为主,所舞内容包括“骑龙送子”“送财神”“双龙出洞”等多个传统故事,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舞蹈形式,都极为丰富。竹埠村“火龙”小巧灵活,9人就能舞动一整条龙,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初六各舞一次。“壶天火龙灯”则属于民俗类非遗项目,虽然也有一定的故事性,但它更重要的特点是民众参与度非常高,需三四十人才能完成整个舞龙活动,每年的参观者达一两万人。另外,“壶天火龙灯”一年一度,舞完后都会以焚烧的方式祈福风调雨顺。

--> 2021-02-28 本报记者 谷桔 1 1 湘潭日报 c46552.html 1 “火龙”舞动 物阜民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