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5月07日

珍藏67年的家书

本报记者 王超

毛敏展示毛主席给毛岳乔的回信(复印件)。 (本报记者 方阳 摄)

“这封毛主席的亲笔信,直到祖父去世前才拿出来。”4月27日,雨湖区窑湾街道唐兴寺社区居民毛敏,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取出一封珍藏67年的特别的家书。毛敏告诉我们,这封信是毛主席1950年2月15日写给他祖父毛岳乔的,“透过信上寥寥数语,可真切感受到毛主席既不失原则,又至仁至义的伟人风范。”

兄弟情深

毛敏的曾祖父叫毛槐林,与毛主席父亲毛顺生是同族兄弟。清光绪年间,毛槐林在湘潭县十八总沙湾开设“宽裕枯”粮行。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被父亲送到“宽裕枯”粮行当学徒。此时,毛槐林的儿子毛岳乔也在这里学做生意。毛岳乔比毛泽东大一岁,兄弟俩同吃同住,关系亲密。

毛敏父亲毛信华曾在一篇《毛主席在湘潭市部分历史事实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主席自来湘潭城里后,深感弃学就商前程黯淡,心情很不愉快。除每日稍事招待客商外,终日居在楼上读书习字。历经数月,孜孜不倦,后来在槐林公的支持下投考了湘乡东山学校。”

毛敏说,他小时候听家族长辈讲,曾祖父毛槐林曾多次帮助毛泽东。除资助他上学外,1911年毛泽东在省城读书患急性阑尾炎要住医院开刀,是毛槐林派儿子毛岳乔给他送的钱治病。遗憾的是,同年秋,毛槐林患急性胃炎去世,“宽裕枯”粮行也随之消亡了。

交往多年

“毛主席与祖父交情很深。当国家主席后,他日理万机,仍不忘寄钱、寄信给我祖父。”毛敏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祖父毛岳乔共收到毛主席13封信,其中两封为亲笔信,11封为毛主席口授或委托工作人员办理的信件。

令人惋惜的是,毛泽东早年给毛岳乔的第一封信,连同送给毛岳乔儿子毛信华的书签,在抗战时遭日军飞机轰炸焚毁。第二封信也因意外丢失。1949年,毛泽东当上国家主席后,毛信华代父毛岳乔在湘潭钱家巷的住宅向毛主席寄去几封问候信,一直没见答复。1950年初,靠做蚊烟维持生计的毛岳乔写信向毛泽东诉说了家中生活困难,并特别在信上加上“你当上了国家主席就不认旧人了?”

不久,他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回信。信中写道:“岳乔兄:二月八日来信收到,以前的信则未收到。你的生计困难,甚为系念,但我不便有所介绍,仍望在原地自己设法解决。”信封上写着毛主席曾经来过的老地址“湘潭狮子口 毛岳乔先生收”。

严守家风

毛岳乔1954年去世后,他的后人一直牢记家训:“不搞特殊化,一切都靠自己。”

毛岳乔的大儿子毛信华只读3年书便辍学到粮店当学徒,后凭借聪明勤奋当上了国家干部,一生两袖清风。小儿子和两个女儿均为普通工人和教师。到毛敏这一代亦如此。

“我们家一直珍藏着毛主席给祖父的这封信。看到它,我们就会记住毛主席的教导,靠自己奋斗。”毛敏告诉我们,这封信的原件已经被有关部门收藏,留在他手上的是毛主席亲笔书信复印件。60多年来,他们一直视如珍宝收藏着。

毛敏说,通过毛主席和他家长辈交往的细微小事,不难感受到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是如何正确处理公与私、友情与国法的关系。“他一方面为天下多数人着想,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穷亲友情同手足,仁至义尽。”毛敏表示。

现在,年过花甲的毛敏时常跟4岁的孙女讲这些故事,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家风,努力工作。

湘潭故事

--> 2021-05-07 本报记者 王超 1 1 湘潭日报 c50182.html 1 珍藏67年的家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