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晴雨相间,气温适宜,刚刚移栽的早稻秧苗长势喜人。
5月8日,湘乡市泉塘镇双江村建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兼农机手舒纲举,操纵着抛秧机在田垄里来回穿梭,身后留下一行行嫩绿的再生稻秧苗。他说,从4月15日到29日,合作社2000亩早稻如期插(抛)完,紧接着就是500亩再生稻和1000亩一季稻的移栽任务,同时还要给早稻禾苗施追肥,估计还得忙碌10多天才能告一段落。
44岁的舒纲举,是一名脚踏实地的种粮能手,更是当地村民心中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打工仔变成种田人
舒纲举个子不高话不多,但头脑灵活,肯想肯钻肯干,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职高毕业后曾外出务工6年,收入较高,但不便照顾家庭。
2005年,他毅然辞工返乡种田,立志去做心仪的种粮专业户。那时,水稻生产机械化普及程度不高,耕、种、收基本靠人工,劳动强度大、速度慢、效益低。他和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才种了10多亩田。
“这样种田只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农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舒纲举说,这一年的生产实践,让他长了不少见识。因此,他虚心向湘乡市、泉塘镇农技人员及附近村民学习种粮技术经验,并通过各种途径开拓视野。从2006年开始,他添置农机具,走规模化、产业化的种粮道路。
当时,一台小型犁田机只要2000元左右,买两三台问题不大。一台收割机要20余万元,政府补贴后还要16万多元,买不起怎么办?舒纲举深思熟虑后,动员附近几个种田好友一起买,一起学操作技术。收割机效率高,轻松收完几个合伙人家里的稻子,还能出租赚回一些钱,大伙高兴不已。
随后几年,舒纲举购置的农机具逐步增加,掌握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也与日俱增,耕地流转面积从几十亩陆续增加到数百亩,效益节节攀升。
质量并举得丰收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递增,舒纲举深感单打独斗力不从心。
2013年,他与同村好友朱建军等7人组织成立了建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在本镇双江村、梁沙河村及棋梓桥镇连云村等地,累计流转耕地2000多亩,其中能够种植双季稻的水田居多。
这么大的生产规模,仅靠合作社7个股东的人力、财力、机械设备还是不够,运作起来比较吃力。2017年,舒纲举又与村民陈荣桥等6人成立了荣桥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整合大家的农机资源和技术力量,在满足自身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对外承揽农机社会化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其中,刚刚盛行的无人植保机业务量最大,服务范围达到2万亩。
2019年,舒纲举及其合伙人共同出资,打造了两个智能化集中育秧大棚,总面积300多平方米。这是目前最先进的循环式控温控湿的早稻育秧设施,具有省时、省力、保险等优点,为种植双季稻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荣桥农机合作社拥有履带式旋耕机、高速插秧机、无人植保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农机具、农用车共计60多台,总价值达500余万元,实现耕、种、收、运、烘以及植保全程机械化,粮食年产量稳中有升。
“粮食生产既要追求产量,还需追求品质,种得出、销得脱、有钱赚,环环紧扣,缺一不可。”舒纲举深谙其中道理。近几年,他一直紧盯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种植优质稻、特色专用稻,并实施“稻+油菜”“稻+绿肥”的轮作模式,提高耕地收益、增强耕地肥力。合作社与湘潭县一家米粉生产企业签订了糯稻生产协议,还与雨湖区一家种业公司签订了优质稻生产协议,每年订单生产面积达数百亩,实现互利共赢。今年,又与湘乡市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了1000亩优质稻生产订单。
同时,舒纲举把社员们生产的订单外粮食全部收购过来,开辟产、加、销全产业链,让部分亲友和邻居参与经营,共同致富。
愿与乡邻同富裕
从常规田间小拱棚育秧,到智能化控温控湿大棚育秧;从操作小型犁田机、大型收割机,到操作无人植保机、掌控新型抛秧机等,以及所有这些农机具的维修保养,舒纲举都很擅长,他亲力亲为,不做“甩手掌柜”。
这些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产销两旺,股东、社员们的年收入都很好。另外,合作社每年需要在当地雇请20余人劳作,支付劳务工资10万元左右,其中约一半落在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上。
舒纲举及其合作社还坚持为周边20多户低收入、缺劳力的村民免费育秧、插田、耕地、收割,如果按价收费,每年累计要3万多元。夏秋季节需要从涟水河、石狮江抽水灌田,每年花费电费1万元以上,全部由合作社支付,沿途村民散种的稻田可以免费取用,这也是一项受人夸赞的义举。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这些年的打拼,舒纲举实现了“种粮专业户”的目标,并带领周边部分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今年,我市实施乡村振兴“双新”工程(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同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性支持力度,舒纲举种粮的积极性再度升温,又一次性购置了4台新型抛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