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阳 见习记者 陈颖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打印不出来的。
3D打印的出现极大地改进了人们生产制造的方式,被认为是一项可以颠覆人类生活的技术。只要你有好的想法,设计出来后,就能交给它打印出立体物件。如今,其应用渗透到了玩具、服装、食品、医疗、航空航天等方方面面。
在这一“蓝海”产业中,湖南西交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交智造”)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自主研发了3D打印医疗技术、工业级大尺寸3D打印装备技术等创新成果,并推动其产业化尽快落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及智能制造发展。
在西交智造生产车间,大大小小的3D打印设备依次排列,其中一台桌面级3D打印机正在演示打印。我们看到,一个可灵活移动的喷嘴里均匀喷出原材料,喷嘴来回移动,一层超薄的白色物质在工作台上出现并定型。如此由下而上,层层叠加起来,一个小宝塔的模型慢慢呈现在眼前。
“先电脑操作界面完成设计,传输到打印机上,然后等待设计变成实物。就像是燕子垒窝,衔泥巴一点一点垒起来一样。”公司总经理谭振国介绍,3D打印的工作原理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将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
目前,公司研发了桌面级打印、光固化激光快速成型、精准医疗专业3D打印、三维光学面扫描的系列产品。
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将人们设想的工业品以更快的速度打印出来,大大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汇动新材料是专业从事海水激活电池、金属燃料电池等新材料生产、制造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往的电池外壳采用传统的设计、开模方式。“我们需要精力设计、开模,模具出来后才可以进行生产,这中间需要折腾很长一段时间,成本也很高。”公司负责人介绍,采用3D打印技术后,可以直接将工作人员设计好的模型打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设计效率,又节约了设计成本。
去年以来,西交智造相继发布超大幅面光固化3D打印机,可打印1米和1.5米的大尺寸工业零部件。这是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持续创新、聚力智造的又一重要创新成果,提高大尺寸零件制作效率,使大型零件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
在医疗行业,西交制造也在不断释放3D打印的价值。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院医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紧缺。西交智造研发团队紧急研制生产3D打印护目。“我们不断优化设计,光是两侧穿戴孔位置以及优化面部曲线,就改进了数十次。”谭振国介绍。10天后,第一批医用护目镜等产品便交付医院使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不仅如此,西交智造已经把3D医疗打印应用在骨科、口腔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2018年,公司与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增材制造医学临床创新应用中心”“3D打印医学临床联合实训室”,为临床提供涵盖个性化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植入体定制、术后康复的精准治疗解决方案,提高手术精度、成功率,造福更多患者。
“公司聚焦模具、电子制造、医疗、智能化改造等四个领域,不断提升研发、生产、服务等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谭振国说,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底气与信心。
作为卢秉恒院士湘潭工作站的唯一运营主体,西交智造拥有国内顶尖的科技创新团队。
卢秉恒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3D打印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中国3D打印领域的领军人物。公司的核心研发成员来自于西安交通大学硕博团队,关键技术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在创新榜样的带动下,三年来,公司培养了一支理念先进、技术精湛的本土人才队伍。”谭振国介绍,公司还与全国重点塑料研究单位之一——湖南省塑料研究所合作,研发高性能、绿色环保打印高分子材料,与湖南科技大学、湘潭技师学院等高校签订校企融合产学研合作,正向着“引领3D智能制造新时代”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