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逝,唯精神永存。
“灌区要发展,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继往开来,无往而不胜。”5月14日,75岁的彭立清漫步在韶山灌区的渠道上,20年前灌区改革的那些故事又浮现在他的脑海。
时至今日,曾任韶灌局党委书记、局长的彭立清老人说,当时韶山灌区处于低谷,困难重重,还是韶灌精神给灌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让灌区走出了低谷,走向了新的发展征程。
时间回到1997年。那年,有着26年军龄的彭立清调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任局长。
“这个局长不好当啊,400多个职工要吃饭,灌区工程要维护,而账上则是连年亏损。”彭立清回忆,当时,灌区领导意识不统一,工程维修经费严重不足,职工工资拖欠、福利待遇不能正常发放,灌区要向前发展阻碍重重、步履艰难。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1999年,书记、局长“一肩挑”的彭立清顶住压力,分别从政治、经济、职工福利上“三管齐下”,大刀阔斧开展灌区改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彭立清改革的第一步棋,便是优化干部队伍,统一班子思想。
通过统一培训,干部竞争上岗,一部分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干部队伍的“大换血”迎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也激活了灌区的一池春水。
团结的班子,稳定的职工,为灌区经济上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内缩开支,外立项目,上争资金,是彭立清下的第二步棋。
1999年,韶山灌区的总收入为655万元,支出为700多万元,亏损近50万元。
穷则思变。解决400多名韶灌人的“吃饭问题”,首当其冲。
彭立清介绍,当时农业用水基本没收费,通过到全国重点灌区考察学习,韶灌局也出台了农业水费改革的具体方案。
“农业水费改革方案一经实施,各县(市)区每年就为灌区上交农业水费达120万元。”彭立清说,仅此一项就让灌区扭亏为盈。
韶山灌区工程有洋潭和洙津两大电站,彭立清记得,当时电站发电的电量并网,每度电是0.15元。为增加电费价格,韶灌局分别引进两家工厂到两个电站,实现向企业直接供电,电价上涨到了0.23元。
“引资办厂,效果立竿见影。”韶灌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朱伟说,推行电站电费改革每年又为灌区增收200多万元,这极大地激励了灌区改革的信心和力度。
灌区要向前发展,向现代化灌区迈进,光有这点收入来源还不够,必须争取国家对灌区的支持和投入。
从1998年开始,韶灌局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并获得了国家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的中央资金,韶山灌区获得了长达20年的资金支持,也由此开始了灌区争取中央投资项目支持的历史。
“这个中央投资共达6.57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灌区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经费,大大地减轻了灌区的经济负担和压力。”彭立清说,对外想尽办法扩大创收渠道,对内则开源节流,灌区机关的各种办公经费都定额到每个科室,不能超支一分钱。
内外并举,两手都抓。到2002年,短短5年间,韶山灌区的收入达到了1300万元。
经济难题解决了,彭立清又将改善职工福利提上了日程。
“通过在湘潭和湘乡城区集资建房,解决了职工的住宿问题和子女的就学问题。”
彭立清说,灌区职工工作位置相对偏僻,子女就业也是一大难题。
彭立清说,通过竞争上岗等举措,最终让22个职工子女实现在灌区就业,如今他们已成长为韶山灌区的骨干力量。
灌区不为职工谋福利,职工怎会为灌区谋发展?就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彭立清稳定了人心,团结了队伍,为韶山灌区长远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和力量。
“从2000年开始,韶山灌区就制定了旅游开发规划方案,走出了打造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第一步。”彭立清说,根据韶山灌区资源特色,灌区确定了旅游开发为“二区一线”,通过干渠串起了韶山、花明楼、曾国藩故居及各景区。
20年后的今天,韶山灌区已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4张名片。
“在韶山灌区,我只工作了短短5年,这是我一生当中工作最困难的5年,努力最多的5年,也是成就感最好的5年。”彭立清说,在韶山灌区处于低谷,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韶灌精神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方向,给了他信念,并最终指引韶山灌区转型发展,踏上了现代化灌区的征程。
彭立清说,韶灌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赓续基因,代代相传。
魅力韶灌 多彩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