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中国精神、涵养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引以为豪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最能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情感的优质资源。因此,如何利用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促进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让思政课接地气,值得探讨和研究。
湘潭县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湘潭县乌石镇是开国元帅彭德怀的故乡,这是极其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湖湘文化中蕴含的“经世致用”、湘莲文化中蕴含的“廉洁自爱”、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以及爱心助学的赵在和老人、爱岗敬业的汤光览校长等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都是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
湘潭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青山唢呐、石鼓油纸伞、白石剪纸、花石豆腐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引入小学思政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它们,学习它们所蕴含的智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湘潭县的特色文化资源知之甚少。我们从6个乡镇的三到六年级里抽取了22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孩子知道彭德怀、齐白石的名字,但对于他们的成长故事知之甚少。
老师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意识淡薄,利用能力不足。542名湘潭县小学思政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待利用湘潭县特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问题上,认为有必要的老师仅占38.2%。19.93%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湘潭县特色文化资源,77.68%的教师认为只了解一点点,2.4%的教师认为一点都不了解。
学校与纪念馆、故居等文化场所的联系不够紧密。彭德怀纪念馆是湘潭县独有的红色资源,然而,除了当地的彭德怀红军小学、乌石峰中学等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其他乡镇的小学很少组织学生前往。齐白石故居情况类似,虽有少数学校在开展研学活动时会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但来去匆匆,学生收获有限。
县域特色文化进校园品牌项目不多,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相关活动,但缺乏对乡土工艺、乡土特色的深入挖掘,校园内特色文化的熏陶氛围营造不足。
为此,调研组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为特色文化进校园、学校办好思政课给予方向指引;通过系统的培训,组建一支专任为主、专兼结合、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结合小学生特点开发一套湘潭县特色文化读本,既凸显红色文化的主流地位,又将湘潭县名人故事、传统手工艺、自然文化资源中蕴含的育人因素充分挖掘,作为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充分激起孩子们的家乡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打造各校文化品牌,设立相关奖项,激励学校师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