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区姜畲镇石龙村木子组与沪昆高速为邻。蓝天白云下,池塘里的白鸭成群戏水,岸边的菜畦、白墙青砖、墙上涂鸦一股脑倒影在水中,波光粼粼,岁月静好。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平静地走过岁月,如果不提起,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清朝著名藏书家袁芳瑛和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袁芳瑛(1814-1859),谱名袁世矿,字挹群、号伯刍,一号漱六,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10余年,1856年(咸丰六年)任松江知府。在袁芳瑛之孙袁思亮受父之命,以父述史实而作的《诰授中宪大夫晋授资政大夫漱六府君行述》中,述其“世居邑之犁头觜南竹山”,又述其去世后“厝于本邑十二都九甲南竹山老屋后山左侧”。据此,则其出生地与死后葬地皆在犁头觜南竹山。不过,此“犁头觜”非今涟水入湘江处之犁头嘴,“南竹山”也非今雨湖区楠竹山,当在旧十二都九甲地带。但在1995年12月版的《湘潭县志》中又记载他为“姜畲镇骑头湾人”,这里的“骑头湾”就位于石龙村木子组。可作多种理解的两种描述,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姜畲镇骑头湾和袁芳瑛究竟有什么关联?
袁芳瑛的晚年住所?
“你们讲的是袁翰林?我知道,我们这一块就是‘骑头湾’,我家房子这里就是袁家大屋的位置。”72岁的夏乾坤所说的“袁翰林”就是袁芳瑛。听说我们的来意,他忆起了夏家祖辈口口相传的陈年旧事。
夏乾坤听祖辈们说,袁芳瑛并不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袁家大屋也不是袁家新建的。当年,袁家准备在易俗河买房,因为没买到合适的,便来到了姜畲老街,然后买了骑头湾的房子。袁家老屋本是由一户张姓人家所建,后来转卖给了柳家,最后才卖给了袁家。“袁家屋里很大,有百把间屋子,几十个天井。”夏乾坤的父亲曾告诉他,袁家是当时的富户。在历史的洪流中,这里最后成了没有房子居住的村民聚居处,你分几间,他分几间,夏乾坤的祖辈也就是这样把家安在了这里。
说着,夏乾坤带我们去寻袁家大屋的具体范围,“这堵墙就是原先留下来的,整个屋子也只剩这么一点了。”夏乾坤指向一块菜地旁破败的青砖墙,除此之外,他指向的那些现代民居、杂草、沟渠、菜地,与曾经恢宏气派的袁家大屋再无瓜葛。
袁芳瑛和石龙村的现有关联,除了那堵青砖残墙,还有后辈人。“袁家后辈人中,我知道大毛少爷、细毛少爷,大毛少爷是上世纪60年代过世的,他有一个孙子叫袁铁强,现在40多岁。”夏乾坤说,袁铁强依旧住在石龙村,只是平日里在长沙上班。
通过联系袁铁强得知,袁芳瑛是其祖父的曾祖父,夏乾坤所描述的袁家来到石龙村的经历,基本上可以确认无误。至于袁家大屋具体何时买下的,袁芳瑛本人是否在这里长期居住,现在仍然是个谜。
曾国藩亲选的亲家
说起袁芳瑛,不能绕过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曾国藩,曾国藩将女儿曾纪静许给袁芳瑛的儿子袁秉桢,两人是亲家。
曾国藩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刘安定告诉我们一件趣事,“曾国藩当时是选中了袁芳瑛当亲家,并非看中了袁芳瑛的儿子作女婿。”声名显赫的曾国藩,为何会如此赏识袁芳瑛?这当然和袁芳瑛的学识及藏书有关。
袁芳瑛热衷于读书和藏书,与仁和朱学勤及丰顺丁日昌并称咸丰年间三大藏书家。袁芳瑛自幼受母亲良好教育酷爱书籍,读遍了舅父石承藻家藏书。任翰林院编修10余年间,他读抄内府藏书,并收集了一批内阁大库佚出的四库馆底本、稿本和善本。任松江知府时,他就是带着书籍去上任的。在江苏与太平军作战期间,他的藏书受到了极大损失,于是设法从上海各地买补,孙星衍藏书、洪亮吉藏书中的许多珍本皆转到他手中。他所藏的宋本《汉书》《后汉书》是罕见的珍本,其中,《汉书》宋元刊本多至10余种,明代以前《史记》版本30余种。他将所藏书籍加盖“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雪庐精鉴”等印章,人称“卧雪庐藏书”。袁芳瑛藏书还有一个特点,他精通版本学,所得之书多精心校注,因此他又是著名的版本校勘家。缪荃孙说他所藏“孤本秘籍,名抄旧校,触目琳琅”。
袁芳瑛的藏书到底有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清末民初的黄浚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中记载,袁芳瑛生病时,他夫人将他的图书运回,装书的船就有数十条。
袁芳瑛的书法、诗词令人赞叹。《诰授中宪大夫晋授资政大夫漱六府君行述》中记载,“善书法、工吟咏,在京时朝鲜贡使与之唱和,得其一字一艺,如获奇珍,自后每岁贡使来京求书者踵至,虽文艺之末亦足为外邦所宝重。”
名流之间总是惺惺相惜,曾国藩十分赞赏袁芳瑛,他曾赠以对联:“于汉宋间折衷一是;以江海量翕合群言。”在曾国藩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漱六近状,官声极好,宪眷极渥,学问与书法并大进,江南人仰望甚至,以慰以愧。”这也就能理解,为何曾国藩会相中袁芳瑛为亲家了。曾国藩之女曾纪静的墓葬之地就在离骑头湾不远的曹家组,只可惜在二三十年前被盗。
咸丰九年九月初三日,袁芳瑛卒于任上,时年45岁。在他不算太长的人生中,也许,涟水河畔的姜畲并非最华丽的章节,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