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溘然长逝。
听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全国劳模、雨湖区姜畲镇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泪如雨下,悲痛万分。
5月23日,79岁的李罗斌从长沙悼念袁隆平院士后,回到了泉塘子农技站。在这个小小的农技站和泉塘子杂交水稻基地,与袁隆平探讨“杂交水稻”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李罗斌的脑海中……
镜头一:“以后凡是有好的种子,都放到你这里试种!”
“巨星陨落,天下皆悲!只有饿过肚子的人,才更晓得袁先生的伟大!”回忆起与袁隆平院士的往事,李罗斌泪流不止。
他说,袁隆平院士关于“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人类远离饥饿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罗斌说,第一次听说“袁隆平”的名字是在1971年的一次旱粮制种学习班上。
这个学习班的讲课内容是“杂交高粱”。课堂上,李罗斌向老师提问:“水稻生产为什么不能利用高粱三系杂交配套呢?”
老师回答:“听说怀化安江农校有个叫袁隆平的老师在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找到雄性不育株。”
从此,“袁隆平”这个名字就在李罗斌的脑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为农技站的站长,李罗斌希望袁隆平能早日研究出“杂交水稻”,并实现大面积推广。他希望有一天,能一睹袁隆平老师的风采。
1985年7月18日,李罗斌第一次见到了袁隆平。
“当年,袁老师研究的杂交水稻‘威优49’就放在泉塘子示范田。”李罗斌说,也就是在泉塘子杂交水稻基地,他第一次见到了心中的偶像——袁隆平。
“能不能搞早稻和晚稻‘双杂配套’试种?那样产量会不会更高?”第一次见袁隆平,李罗斌便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你这个想法很好,以后凡是有好的种子,都放到你这里试种。”袁隆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此以后,袁隆平便与“泉塘子”来往密切了。
1991年,在袁隆平的安排下,李罗斌和农技员组织全乡种下了1669亩“两系法杂交晚稻”。
“1669亩”可是个大数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两系法杂交稻”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推广。
李罗斌记得,当年示范田曾出现紧急情况,袁隆平在短时间内便来了泉塘子3次,研究补救办法。
“我清楚地记得,袁先生到泉塘子基地现场指导共达39次,1995年就来了7次。”李罗斌说,“两系法杂交稻”在泉塘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袁隆平的评价是“杂交水稻的又一次里程碑”。
李罗斌说,自1985年以来,泉塘子农技站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杂交稻中试基地,从“三系杂交稻”到“两系杂交稻”再到“超级杂交稻”,共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192个,为农民增收数亿元。
李罗斌说,袁隆平院士是良师益友,他的逝世不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全人类的损失。
镜头二:“我的压台戏在泉塘子!”
与袁隆平院士相识相知36年,而给李罗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98年在泉塘子基地交流的故事。
1998年9月的一天,“国家863计划”的“两系法杂交稻”推广会在长沙召开,李罗斌应邀参加。
那天,要组织与会人员参观袁隆平院士的“两系法杂交稻”示范片,计划是先看浏阳,再看湘潭泉塘子。车子开动前,袁隆平对与会者说,“我的压台戏在泉塘子!”
对袁隆平这句话,当时与会者印象十分深刻。对李罗斌来说,这句话要从袁隆平口中说出来极不容易。这既是对泉塘子种植杂交稻取得业绩的极高褒奖,同时也是一种策励。
参观中,“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科学家、“两系法杂交稻”专家卢兴桂说,“我先后5次来泉塘子,泉塘子可说是中国‘两系法杂交稻’第一乡!”
泉塘子真不愧是“中国杂交水稻种植第一乡”,从1985年起,在杂交水稻的种植中,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可说是贯穿了袁隆平院士创造的杂交水稻系列种植的全过程。
据统计,泉塘子杂交水稻示范片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栽培示范种植实现了“四个最”——
推广时间最长,长达9年;面积最大,居全省第一;产量最高,丰产片晚稻平均亩产645.6公斤,为全省之最;影响最大,累计接待国内外农业官员、专家、学者考察,以及参观学习者1.8万人次。
“我的压台戏在泉塘子”——这句话的每个字,李罗斌至今记忆犹新、言犹在耳!
镜头三:“这才叫真正的优质米!”
李罗斌说,2002年,他自己已到退休年龄,并快乐地填写了退休表格。不久,市委却给他下达了返聘通知,原来是袁隆平要留他继续干。李罗斌说:“袁先生比我大一个年轮,依旧在岗。跟他相比,我没有理由休息。”
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和激励下,2003年,李罗斌在全国率先提出“双季稻超级杂交稻配套”栽培模式,累计进行试验示范1638亩,平均亩产1206公斤。之后,这一新的栽培技术在湘潭市推广111.42万亩,亩产达1049.8公斤,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
这一技术的推广,被袁隆平称赞为“李劳模开创了超级稻推广的新格局”,是完全能够突破超级稻“种三产四”(种3亩地产出4亩地的粮食)的目标的。
2008年6月27日,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塘子中试示范基地”正式授牌。
2016年,袁隆平院士又交给李罗斌一个“任务”——广西灌阳的超级稻适合种“再生稻”,你去那里参观一下。
2017年,李罗斌在泉塘子种植了百多亩超级稻“再生稻”,达到了高产优质的效果。
同年9月27日,87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到湘潭县考察,并与李罗斌约好:“李劳模,这回到湘潭,先到射埠镇看彩色米,再到你站里吃饭。”
袁隆平院士的话,让李罗斌十分感动,因为袁老师是把泉塘子农技站当成了自己的家。
当天,在泉塘子农技站吃饭时,袁隆平院士认真品尝了农技站煮的再生稻“忠香优丽晶”米,他细细品味后夸赞说:“这才是真正的优质米!”
李罗斌记得,2019年,袁隆平最后一次到湘潭时说:“湘潭发展农业,特别是水稻,在全国来讲都是‘呱呱叫’的!”
近年来,李罗斌又在泉塘子试种了“富硒再生稻”,经权威部门检测,硒含量远超“富硒”标准。
“李劳模,我们以前种水稻是让老百姓吃饱,后来是要让老百姓吃好,现在是要让老百姓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来!”李罗斌说,当他把“富硒米”送给袁老师时,袁老师对他讲了这样一段话。
“人走了,精神是永存的。”与袁隆平院士亦师亦友36载的李罗斌感慨,湘潭的田间地头留有袁老师的梦想、汗水和深情,他那执着的科研精神要代代传承下去,要让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