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提到建房子,你想到的是什么?
是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还是钢筋水泥伴着机器轰鸣声,尘土漫天飞扬?
对于这幕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大部分人选择接受,但也有少部分人说“NO”,他们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
刘和平,湖南金海钢结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金海”)技术管理中心技术顾问。他被外界熟知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南金海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骨干成员。过去几年,他和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的带领下,自主研发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装配式空腹楼盖钢网格盒式结构”(简称“盒式结构”),这项先进技术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建房子的认知,还引领了我国现代空间结构发展的潮流。
“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
传统概念里,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抛去时间、用工成本,还存在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及雨雪天无法施工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建造过程中,如果遇到传统的钢结构建筑承载力不够,建筑跨度变大,常见的办法是增加梁柱。这套被沿用多年的技术,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房屋结构的安全,却也常因不美观、耗材料、成本高而受到诟病。
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在充分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维持建筑特有的线条美,并相应地降低资源消耗和建造成本?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令人钦佩。针对传统砖混和混凝土建筑的弊端,湖南金海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进行了一场“冒险之旅”。他们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领衔的金海钢构院士专家工作站,自主发明了“盒式结构”专利技术。同时,围绕这项核心技术进行一系列科技攻关,率先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蓝海”发起进攻。
“和传统造房子不同,我们是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刘和平解释说,就是建房子的所有部品、部件放在车间生产,然后到现场拼装。比起砖混或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种技术集节能、节地、节水、环保、美观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生产效率和质量,与国家的绿色发展战略相得益彰。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据权威机构测算,采用“盒式结构”技术,建筑用钢量下降25%、减少施工用水95%、节约用电35%、减小层高10%、降低能耗10%,减少建筑施工垃圾99%。此外,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能实现“现场的事情工厂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的事情机器做”,较好地解决了工人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差等现实问题。
“梦之队”
建筑业在我国GDP中占比超过7%。面对这个巨大市场,社会资本早已蠢蠢欲动。
与国有企业或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相比,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行业地位,本土起家的湖南金海都不占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成为企业生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家小规模的传统制造企业,我们基本拿不到大中型项目。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走创新发展之路。”湖南金海技术管理中心副总经理曾文举告诉我们,为增强竞争力,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同时相继与全国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展开合作。其中,企业与马克俭院士领衔的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院士工作站,不仅是湖南省钢结构行业第一家企业“院士工作站”,还是我市成立时间最早的企业院士工作站。
回报当然是可喜的——“金海造”年产能达到20万吨,湖南市场占有率25%以上。公司已取得各类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126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了地方、国家标准与工法12项,综合技术集成能力全国领先。除“盒式结构”体系外,他们的科研成果还有三板体系的研究应用、城市钢结构桥梁研究应用等,这些成果被运用到长沙德思勤城市广场、九华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常德湘雅医院医疗值班楼等重大项目,为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另一个选择。
让外人惊诧的是,这支实力强劲、屡立战功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才30岁。但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研发、设计、制造出了建筑窗户侧面防水装置等多个“爆款”产品,被业界誉为“梦之队”。
“纵观企业20多年的创新之路,一路上我们最倚重的是人才,是大胆试、勇敢闯、自主变的企业精神。”在研究院,刘和平指着一排埋头工作的研发人员说。
“为未来做好准备”
眼下,以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浪潮滚滚而来,席卷了所有行业。面对这种变化,金海团队准备好了吗?
“我们以建设‘中国(湖南)现代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中心,按照一园多基地的方式,建设69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形成集科研设计、部品部件生产、实验检测、物流配送、施工维护的全产业链基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品智能供应商。”曾文举透露,作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具体实践,企业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它将打破设计、智造、施工、运维等壁垒,实现“一键出图”,为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制造提供强劲驱动。
“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他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科技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理念,金海将致力于打造智慧建造模式,通过打造智能化的生产线,实现对上下物料规格的实时智能检测、智能优化焊接参数等技术。“未来的金海,要做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系统集成服务商。”曾文举胸有成竹地说。
记者手记:
创新,没有完成时
王超
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建筑领域,湖南金海一做就是20多年。为了出人头地,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总收入的5%甚至更多经费用于研发投入,这股狠劲、韧劲终让他们摆脱了传统作坊式企业的桎梏,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如同国内外众多成功的科技型企业一样,身为传统制造企业的湖南金海,时刻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意识,他们善于用超强的眼光布局未来,用自我革新的勇气向前追赶:当它已经做到行业“龙头”位置、原本可以“歇口气”时,却主动跳出“舒适区”,勇敢地挺进更加“高精尖”的技术领域,开始全新的探索。
每一次“求变”,金海人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阵痛。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许难以体会企业在主动求变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风险,但放眼整个市场,如果企业不主动出击,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坚守与求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话题。时代在变,需求在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没有哪项技术能让企业永久地躺在“安乐窝”中,湖南金海创新团队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创新,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