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我带儿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从母亲七年前中风后,我一般两周回老家一次,算是极正常的安排。
这一天却有些特殊。先一天在朋友菜地里摘了些刚长成的蕹菜,准备给父母尝一下当年本土新出的菜蔬,重温过去年年“尝新”的味道。刚进家门,一个发小捧了只三斤重的甲鱼送来了。他是和我从小学读到高中的同学,读中学时又都是父亲的学生。野生的甲鱼比较珍贵,他却坚持说“卖给别人也是吃,给你也是吃”。我不会做饭菜,小时候吃奶奶和妈妈做的饭菜,读书时吃食堂,后来结婚了全靠爱人料理。本来家中请了保姆,照顾父母一日三餐。那天我一进门,她就说家里有急事,不能像往常一样做饭给我们吃了。父亲那时神智还算正常,但教了一辈子书,吃了一辈子食堂,算是“远庖厨”的典范。这样,做饭之事就仿佛天然地落到了我头上。
按照平时看人家做菜的程序,我先杀了甲鱼剁碎,切些五花肉爆炒一下,加点姜片放到高压锅里炖开了。蕹菜洗净炒了一盘,再炒了一份鸡蛋。妈妈中风后,右手功能慢慢退化,几年后语言功能也退化了,只会发几个简单的音节,吃饭是必须靠人喂的。饭菜上桌后,我先喂妈妈吃。问她“味道怎么样?”她连说了几句“好吃”。不知道是老人家为了鼓励我,还是真的好吃,她吃完了一碗米饭,吃了好些甲鱼和蔬菜。当时,我根本没料到,这是我们母子今生的最后一次聚餐,这顿中餐是我为娘做的唯一的一次饭菜。
回程的路上,儿子打开收音机,我听到其中一档节目,才知道那天正是母亲节。我这个年龄的人,从来不懂过什么洋节,听到这里却有些触动。我很坦然地吃了妈妈做的几十年饭菜,却是平生第一次为她做饭,居然还遇上了这个节日。
我的母亲和千千万万农村的母亲一样,为哺育儿女奉献了一生,自己却毕生勤劳节俭。回想我们长大成人的每一步,都无不凝聚着她的心血。1983年冬天,我在山东读研,因为没钱没有回家,她怕我一个人想家,从湘乡老家寄来自制的酸枣皮。在那个孤独的寒假里,望着充满妈妈味道的家乡小吃,大滴大滴的泪水无声地落下。我们参加工作后,腊肉腊鱼、剁辣椒、土鸡蛋,总是生怕我们短缺。妈妈亲手做的食品,伴随着她的儿孙,走到了祖国的许多地方。
12天后的5月26日上午,正在上班的我接到弟弟的电话。他泣不成声地告诉我,刚刚妈妈在吃饭时走了,口里还衔着饭菜,平静、安详地走了。
我从不相信什么机缘巧合。妈妈离开我们四年了,我却一直在想这个事情,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个决定,要她老人家养大的儿子亲手为她做一顿饭菜,亲手喂她吃下?是不是有种力量决定我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回报一下我那辛苦了一生的亲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