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993年2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发布,要求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了40年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购统销制度)终止。
讲述者:刘萍,59岁,岳塘区板塘铺原粮店员工
“啪!啪!”2004年的夏天,每隔半个小时,刘萍都会用舀米瓢一次次接满水,将粮店的前坪泼湿,以获得更多的凉爽。
舀米瓢“不务正业”是常态。
粮店里有十多种米,分别用米盒装着,整整齐齐排成两列。顾客进店后,往往只是往米盒里轻轻抓起一把,瞧上一眼,再搓两下,就已经决定好要采购的大米种类,无需刘萍用舀米瓢舀出,顾客一般会直接扛走已精装好的袋装大米。唯有顾客想要买早稻米时,舀米瓢才能干上本职工作——刘萍会拿出备好的塑料袋,按顾客要的量,舀多少称多少。因为早稻米少有人问津,且常是散买散卖,装着它的米盒常年被安排在粮店的角落里。
但在上世纪70年代,刘萍却为了能多买一些早稻米,吃过不少苦头。
当时,人们按粮食指标买米吃饭,因为缺少肉、禽、蛋、油等,饮食清汤寡水,人的饭量就大。刘萍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家5口一天最少要吃3.5公斤米。
粮站内米的品种也有限,只有“特一”和“特二”两种。“特一”是早稻米,“特二”是晚稻米。早稻米生长期短、米质疏松、质干硬,口感差,但比晚稻米吸水率大、黏性小,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更发饭”。晚稻米的生长期较长,吃起来质地细腻、黏稠适中,比早稻米松软可口。
虽然人们知道早稻米口感不及晚稻米好,但因为同样重量的早稻米比晚稻米煮出的饭要多些,能让人吃得更饱,大家都争着抢着买早稻米。一旦粮店到货早稻米,买米的队伍就会排得老长。
作为长女,刘萍的主要任务就是买米。为了买到早稻米,每次家里粮食所剩不多时,刘萍就会跑到粮站,悄悄向店员打听何时会有早稻米到货,然后数着日子去购买,紧接着安排好家里的口粮。等到货当天,她4点钟就要起床,抱着自制米袋去排队,可粮店外早已排成长龙。
好不容易等到8点,粮店开门,大家突然紧张起来,唯恐有人插队,紧挨在一起。交过钱后,店员拿大铁瓢从大米包中一瓢一瓢地舀出米来,倒入篾撮箕内过秤,称好秤后交给买米人。十一二岁的刘萍,除了双手得拉着袋口,还得用牙咬住一侧,让袋口形成三角形,撮箕内的米才能顺畅地倒入。大米入袋时,一股“米灰”扑面而来,刘萍总是被迷了眼。等到米装满,她已是眼泪巴巴。
1982年,农村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推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大家再不必为饿肚子担心,这种排队买早稻米的现象就慢慢少了,而口感较好的晚稻米自然越来越吃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副食品不断丰富,大家的饭量比以前明显减少。加上市场的开放,私营粮油店应运而生,人们的选择也变多。以前那种用麻袋装的100公斤一包的大米很难见到了,大米的包装改成10公斤、5公斤,后来甚至有了1公斤的真空包装,便于携带。漂亮的包装上印有品牌、产地、厂名、出厂日期,由顾客任意挑选。到了近几年,商家还能送米上门。
正是在这个阶段,刘萍也成了私营粮店的一员。此时,大米的品种更多了,有来自北方的东北、五常、延边大米,也有来自南方的金健、福临门、苏垦大米,还有进口的泰国香米,令人目不暇接。刘萍也成了“大米专家”,每一种大米的特性她都如数家珍。
最近几年,“过气”的早稻米又开始回归人们的视线。已经退休的刘萍偶尔也会为了患有糖尿病的老伴,去粮店里买一两斤早稻米。也只有这个时刻,刘萍才会记起,那被扑满一脸的、早稻米“米灰”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