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田晓航
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从2016年到2019年,连续4年的全国“爱眼日”主题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小眼镜”越来越多,让无数家长既揪心又无奈。这个关系家庭健康、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怎么破解?听听专家怎么说。
“近视眼真正的危害在于,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近视导致的并发症是致残、致盲的重要因素。”在近日举行的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呵护明亮双眼 共筑光明未来”——2021首届近视防控主题研讨会上,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视眼的致残、致盲率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一,而小学、中学是近视眼患病率急剧增高的阶段。
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的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19年这一数字为50.2%,较201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小幅上升。
2019年,国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近日,教育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实施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等八个方面的专项行动。这是继2018年教育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后,有关部门又一次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开展联合行动。
保持正确用眼习惯、每天户外活动两小时、保证充足睡眠……这些近视防控常识虽然很多家长和孩子已经知晓,但往往执行不到位。
“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阅读,正是现在近视防控的痛点和难点。”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说,孩子学业负担加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近视发生率高,如何处理好学生近视与考学的关系,是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家长缺乏儿童眼保健知识,也会导致孩子戴上“小眼镜”。根据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0~6岁儿童眼保健核心知识问答》,从宝宝一出生就应该开始做定期的视力筛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专家施维说,0至3岁孩子的视力筛查往往容易被忽略。
“近视防控措施还应当注重个性化、规范化。”施维说,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是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但并非对所有孩子适用。每个孩子的近视成因不同,有的孩子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没有防控作用却有副作用,而角膜塑形镜、离焦镜片等也需要规范佩戴。
改善环境光,让桌椅、黑板等的高度与学生身高匹配,督促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和做眼保健操,监控孩子近距离阅读的时长……学校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主阵地”。
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各方面共同落实责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势头。一些专家指出,目前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近视防控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建立孩子们的视觉发育档案,会录入孩子详细的屈光状态参数,但是往往不注意录入家长信息。”施维说,由于近视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在学籍表上同时填报家长视力信息,就可以把父母都是600度以上高度近视者的孩子列为重点防控人群,从而有利于这些孩子的眼健康。
施维认为,近视的监测和随访过程中,数据收集必须准确,如此才能获取孩子的连续的视光发育曲线,并根据其个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防控。(据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