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家长在“湘潭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后台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太懒了,平常除了玩什么也不干,以至于无论有多好的学习办法想在他身上尝试,都因为懒惰,而徒劳无功。甚至还有家长忧心忡忡地问:“懒惰是一种病吗?怎么治?”
面对孩子的懒惰,大部分家长似乎束手无策,只能望“懒”兴叹。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懒惰的习惯?为此,我们邀请了资深专家来支招。
文建中
嘉宾档案:雨湖区江南学校校长、书记,高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
观点:没有懒惰的孩子,只有懒惰的家长。只要引导得当,孩子一定会勤奋起来。
一、榜样示范。我们常说“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从来没有发现,在一个父母都勤奋敬业的家庭里,会“长出”懒惰的孩子。除了父母的榜样示范外,还可引导孩子向伟人、名人学习,如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习湘军统帅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家训。
二、兴趣培养。孩子一出生,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一定要用心呵护这份难得的好奇心。只要孩子充满探索外界的欲望,想懒都懒不起来。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孩子在某一方面与众不同的个性,发掘他的闪光点,然后因势利导,发展其个性,培养其特长。当孩子的兴趣特长得以发展,他就会信心满满。随之,这份信心也会迁移到学习上。
三、任务驱动。不管是学龄前阶段还是上学时期,小到学走路、学刷牙,大到跳舞弹琴、读书写字,父母每天应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尤其应注意的是,父母要尽量陪伴孩子,不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缺位”。孩子每完成一项任务,父母都应定时检查。
四、目标调控。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有高有低,达成目标的程度就参差不齐。如,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有的孩子数学作业写得快。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还应适时调整目标、分解目标,千万不要拿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孩子。值得注意的是,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跟其他孩子的优点作比较。
五、评价激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家长,不要吝啬表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创造……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细心观察,全面掌握,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所谓“恰当”,指的是既不要舍不得鼓励,也不要过分拔高,而且,评价要具体,不能泛泛而语,言之无物。
刘敬知
嘉宾档案:雨湖区长城乡立云中心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湘潭市十佳乡村教师,雨湖区十佳校长,市级优秀德育工作者。
观点:我认为没有一个孩子是真正的懒惰。不难发现,孩子自一两岁开始慢慢懂事时,就很喜欢学着大人干活。你扫地,他就来抢你的扫把硬要自己扫;你择菜,他也马上蹲下来模仿。这时他们什么都想干,而且乐此不疲。为什么慢慢长大后就什么都不想干,渐渐成了家长眼中有“懒惰”的毛病?
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多事自己独揽,不愿意让孩子干,导致很多本该要孩子自己做的事,他都推给了别人,渐渐养成了依赖思想。如:家长帮孩子收拾文具、清理书包等,日子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这不属于我的事,与我无关”的意识。但是,家长偏偏又期待孩子去做这些事,所以家长不知不觉就会把“懒惰”的标签渐渐贴到孩子身上,从而使孩子更加不愿意做。
一、从小鼓励孩子自己做。多对孩子说“自己干!”从小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二、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在大胆做的时候,难免会有失误,这时家长不应该批评指责,而是接纳他目前的状态,理解他的心情,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三、正面肯定孩子的努力。可以给孩子适当的精神和物质鼓励,孩子得到家长的认可,会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去做。
四、融洽亲子关系。孩子“懒惰”,另一个深层原因有可能是孩子跟你关系不好,对你的话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五、注重示范引领。给孩子寻找合适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孩子受到感染熏陶,就是我们所讲的“换圈子”。另外,家长自身的率先垂范也很重要。千万不要在自己看电视或者玩手机的时候,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家长应该陪伴孩子一同学习,参与其中,专心引领。
赵向
嘉宾档案:雨湖区第四、五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多次担任湖南省教师证面试考官,湘潭市合格学校建设先进个人,雨湖区优秀共产党员。
观点: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是对任务本身缺乏认识,不感兴趣,导致内驱力不足,执行力不强,没有养成好习惯而已。
一、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适当示弱,让孩子有成就感:学习上示弱,会引发孩子认真学习而后回家教你的责任心;生活上示弱,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引发强烈的保护意识,从而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加大孩子行动的内驱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懒妈妈”养出勤快孩子。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所以努力;因为努力,所以收获;因为收获,更感兴趣……我们要引导孩子走上这样的良性循环路。
三、采用正面激励措施。积极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放大。借助榜样的力量,帮孩子树立目标。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先肯定他积极的行为,再提出更好的方式加以改进。无论什么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着急下懒惰的定论。你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你口中的他就该是应有的样子。
四、改变孩子的学习环境。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打破孩子的生活规律,让孩子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本报记者 宋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