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中华
如何打造更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打通校院间合作共赢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归”?近年来,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一改传统的“2+1”教学模式,创新推出“1+1+1+2”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品牌工程”建设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推出“1+1+1+2”模式
目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教学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第三学年到实习医院顶岗锻炼。
“1+1+1+2”培养模式,即把第二年的专业核心课从学校搬到医院,确保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现3年学历教育与毕业后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有机衔接,这种5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归属感,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接触临床较晚,教师也大多‘纸上谈兵’,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学院院长刘晖介绍,为满足基层医疗服务岗位需求,对接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全科医生结业考核的考核标准,校院双方量身定制了“1+1+1+2”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重构,实现课程设置与临床医疗岗位无缝对接,他们还修订了内、外、妇、儿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编写了教材。
“1+1+1+2”中的“2”也很有看点。作为国家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参建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把临床专业学生原有的三年制教育任务与国家两年制规培项目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后延伸教学管理与考前培训,定期推送学习视频和阶段性考核,助力学生毕业后顺利通过医考。
本着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1+1+1+2”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进一步明确招生层次、培养目标、主修课程、必考证书、就业前景外,还凸显“实践特色”,破解基层医务人员缺乏的难题,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学校+医院”共同管理
学校委派“双师型”医卫教师到各教学医院担任临床医学专业驻点班主任,“学校+医院”共同管理,实行校院双主体制和双班主任制,即“双主体”育人模式。
“班主任在加强对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参与临床实践与校院协调。引导学生在产教融合、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中快速成长为社会急需的医学人才。”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胡小勇介绍。胡小勇主任的编制在学校,既是学校老师,又是医院科室主任,是典型的“双师型”人才。
“我们现在每周都开展技能操作培训,并到临床科室轮班学习,主要备考助理医师资格证。这一年来最重要的收获,是明白了作为全科医生不只是救治病人,更重要的是对病人进行全程健康管理。”5月13日下午,在市三医院接受完模拟测试后,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0届毕业生张菥对即将到来的资格考试信心满满,她希望取得助理全科医生职业资格后,能到三甲医院工作与学习。
毕业生成了“香饽饽”
以“1+1+1+2”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轴,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医教协同,从把控生源质量、严抓教学过程质量、毕业后延伸管理三个维度,多措并举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精准培养,取得了喜人成效。
2021年,湘潭医卫职院首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国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通过率达75.56%,位于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直属附属医院首届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学员结业考核技能与笔试通过率均达100%。在全省35家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中,“双100%”通过的基地仅4家。
近年来,湘潭医卫职院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实操能力强,颇受各基层医疗机构欢迎,到岗后能马上进入角色,两三年即成长为骨干人才,有效满足了基层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
据多年跟踪统计,湘潭医卫职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逾9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更是接近96%,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