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6月11日

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

——我市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超

湘潭面积不大,但工业和制造业基础雄厚。她以工业而兴、因产业而旺,是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城市。

与许多同类型城市一样,湘潭也面临转型发展难题。怎么转?转什么?面对一道道时代发展命题,湘潭大胆实践,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自主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今年5月,湘潭因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显著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与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同台竞技,湘潭为什么能脱颖而出?

发展模式转变——

呼唤碧水蓝天

5月25日,走进湘潭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前沿——岳塘经开区,丝毫感受不到老工业基地的“黑、大、粗”,来自创意创智、商贸物流等领域的企业整齐入驻,一条条现代化的流水线繁忙运作着。岳塘经开区核心区域——竹埠港新区内,一座四层楼高、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

“这是竹埠港新区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它将为打造智慧、生态、高端的竹埠港新区打下坚实基础。”看着身边忙碌的工人,竹埠港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德秋满怀憧憬地对我们说,竹埠港新区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建成后,有望成为湘潭又一城市亮点。

一提起竹埠港新区规划蓝图,原岳塘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彭巍威眼睛就放光。他告诉我们,竹埠港过去是湘潭工业经济的一面旗帜,因为企业效益好,曾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工作场所。但是,这里以化工产业为主,域内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重金属离子,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为治理竹埠港,从省到市想了很多办法,但当政府决定全部关停退出竹埠港内所有化工企业时,当地很多老百姓都觉得“不可能”。到了2014年9月29日24时,随着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后一批电解二氧化锰下线,竹埠港老旧产能自此全面退出。关停搬迁化工企业28家,妥善安置近万名企业职工和失地农民,服务引导企业异地转型落户……湘潭不仅兑现了诺言,还创造了关停过程中无一人上访、无安全环保事件发生的纪录,为全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湘潭经验”。

如今,依托长株潭一体化“桥头堡”和滨江区位优势,竹埠港实现完美蝶变。尤其是近年,在“一揽子”政策招引下,一大批客商慕名而来,一个以创智文旅、现代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新城正在湘江之畔崛起,昔日化工污染区实现华丽转身。

产业结构转变——

瞄准新兴产业

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不是简单的“填平”“补齐”,也不是调整几个产品、上马几个项目、救活几户企业,而是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走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

湘潭对锰矿地区的调整改造,正回应了以上要求。

湘潭锰矿是原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素有“百年锰矿、中国锰都”之称。鼎盛时,上万名职工及家属聚居于此。进入21世纪,受市场经济冲击和资源枯竭影响,湘潭锰矿宣告破产,当地居民很快陷入“无路可行、无水可喝、无房可住、无业可就”的境地,这里一度成为长株潭核心区域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秉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我市拉开了锰矿产业转型的序幕。

“以治理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治理。”循着这条既定线路,湘潭锰矿开始脱胎换骨。“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开放,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对矿区产业‘腾笼换鸟’和改造升级。”雨湖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他们响亮地提出了打造雨湖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近年,利用长株潭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和诸多优惠政策,由矿区演变而来的雨湖高新区涅槃重生,形成了以平安电气、横利重工、湘牵机车等企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湘潭电化、裕能新能源、金龙铜业、电化厚浦等企业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刚创业时,很多企业和人才不愿意来,我们就跑到企业和他们讲园区的发展远景,讲园区的优惠政策和创业环境。前不久投产的金龙新材10万吨高导电铜杆一期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半年时间,这就是我们效率和实力的见证。”雨湖高新区负责人袁乐夫说,跟随高质量发展要求,雨湖高新区的产业体系愈加精细化,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很大潜力,并呈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和亮点。目前,雨湖高新区正在培树龙头标杆企业,通过做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湘潭锰矿的变迁,是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0年湘潭实现工业增加值930亿元,其中“1+4”主导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食品医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6.8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82.46%。一、二、三产业结构为6.5:48.3:45.2,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5%、52.3%、43.2%。

理念作风转变——

剑指高质量发展

承受住动能转换的阵痛,湘潭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也实现了新突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数据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增长48.1%,增速居湖南省一类地区第一名;高新技术企业518家,增速30.81%;技术合同成交额117.8亿元,湘潭成为继长沙、株洲后,全省第三个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的市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研发投入增速、技术合同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湘潭有绝招。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产业开始出现在湘潭。湘潭相继建成华菱线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湘潭市风电产业研发试验与公共服务平台、湖南华研实验室、湘潭市新能源汽车研发试验与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平台。湖南数学界首个国家级平台——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落户湘潭大学。“5G+智慧钢铁(华菱湘钢)解决方案”遴选入“2020年ICT行业优秀解决方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建设覆盖率达到85%以上。2020年全市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1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6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0个,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4个、示范车间17个、示范制造单元19个、“推广应用机器人”项目14个。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着力打造了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1条工业新兴产业链,每条产业链均有对应高校进行全方位产学研合作,集中“火力”攻克产业链共性或瓶颈技术。同时,全市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通过新兴优势产业链耦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擎、中小微企业配套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这位负责人说,“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围绕产业链发展“1234”目标(“1”指打造电磁电机驱动世界级产业集群;“2”即两个倍增,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从目前的30亿元倍增至200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目前的210亿元倍增至500亿元以上;“3”即打造精品钢材深加工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制造等三个千亿产业;“4”即着力培育云经济、芯片材料、智能制造、康养文旅等新兴产业),抓实抓细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链发展现代化,将湘潭打造成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数据显示,2020年,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6%,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5家,增速达到30.81%;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34家,增速全省第一。全市300余家科技型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100余所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创新发展基地10家。

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方面成效突出,湘潭作为全省唯一、全国10个城市之一,受到国务院表彰。

谈及获此殊荣的原因时,市发改委这位负责人着重提到了我市在“持续优化引资环境,以项目竞赛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努力。在持续优化引资环境方面,湘潭围绕重点项目实行“零跑腿”和“快落地”服务,着力破解审批、用地、资金等桎梏,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片区开发方面闯出了市场化融资新路。在以项目竞赛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围绕重大产业、重大民生、重大招商项目开展“奋力奔跑 合力攻坚”项目竞赛,实行“日会商、周晒榜、月调度、季通报”调度,评价结果在媒体发布并列入年终考核,推动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使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 2021-06-11 王超 ——我市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纪实 1 1 湘潭日报 c51981.html 1 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