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武平
“去年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公司与朝鲜、泰国等地的市场贸易,所有产品只能转内销,而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压力大。目前,公司正酝酿通过电商平台,扩大产品销路。”6月11日,湖南(湘潭)王家名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铁光介绍,他是从建档立卡贫困户起步的民营企业主,多亏政府6年来的产业帮扶,加上自身不懈努力,如今生产规模大幅增加,年产值超过3700万元,每年支付劳务费就达80万元。
家庭作坊变企业
58岁的王铁光,是雨湖区姜畲镇易建河村人。他走出中学校门、走向社会后,在成家创业的过程中走了一段弯路、错路,直到2000年以后才白手起家,历尽坎坷,取得目前的成就。
2001年,王铁光带着在长沙打工时认识的妻子回到老家姜畲镇易建河村,准备建住房,但资金缺口很大。父母与其他亲戚朋友给予了一定帮助,镇政府有关部门帮他申请了困难户建房补贴资金,才把房子建起来。此后10余年,夫妻俩替人家做过槟榔销售,经营过蛋糕甜点生意,但每年收入都不高,勉强糊口而已。
2013年,王铁光将目光转向熟食加工行业,从长沙高桥大市场进购木瓜、红辣椒、小鱼仔等原材料,通过向父母学习卤味、剁椒、酱菜等传统手艺,以及外出学习技术经验,雇请了几个人在家里开办加工厂。夫妻俩起早贪黑劳作,搞生产、跑销路、了解市场信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生产规模、资金保障及其他因素制约,加工厂效益很不理想,两年下来不赚反亏。因此,2015年他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市市场监管局、雨湖区姜畬供电所和姜畬镇政府结对帮扶责任人的鼓励、支持下,王铁光继续经营熟食加工产业。
有了产业扶贫的政策引导,以及帮扶责任人的细心帮助,加工厂资金、技术、场地、市场等瓶颈适时得解,生产效益节节攀升,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彼岸。2017年,王铁光创办了湖南王家名府食品有限公司,注册“王老爷”商标,产品知名度逐渐扩大,不仅在省内外畅销,还走出了国门,他本人因此成为全镇乃至全区脱贫致富的优秀典型。
付出汗水终成功
资金周转和产品销售,是所有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生产过程也是步步艰辛,王铁光尝够了其中滋味。
“董事长”“老板”“企业家”等一个个光鲜亮丽的称呼背后,其实是辛酸、痛苦,甚至眼泪。王铁光是个耿直人,从不忌讳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记住过去,是为了打造更好的未来。”他说。
有一次加工“毛毛鱼”产品时,由于对新机器、新技术不够了解,翻来覆去倒弄都无济于事,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导致500多公斤原材料报废。面对这么大的损失,王铁光非常难过,但他努力克制情绪,尽力安抚员工。折腾到凌晨时分,他因身体本来就不适而累倒,被家人送进医院急诊室。
去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期间,部分在外地的员工不能到岗,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营,产品又出现滞销,王铁光心急如焚。镇党委政府以及区、镇扶贫办有关负责人积极想办法,给予王铁光莫大的精神安慰和实质性帮助。一方面动用各方面人脉关系,向周边超市、饭店或企事业单位推销,同时和多家电商平台联系,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帮他顺利渡过了难关。
用心用情待乡亲
在企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王铁光不忘回报社会,回报父老乡亲。
“我是经学大师王闿运的第七世孙,世人尊称王闿运为‘王老爷’,注册食品商标的灵感来源于此。”王铁光说,为发扬王氏家风,传承祖辈乡里美食制作工艺,无论创业之初的艰难阶段,还是如今年产值超过3700万元的辉煌时期,都严格坚持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开发新产品、新口味,努力打造“王老爷”熟食品牌。
目前,公司产品有辣椒、鱼、外婆菜三大类12个品种。辣椒、洋姜等蔬菜原材料,主要在本镇及周边石潭镇、排头乡等乡镇采取订单式生产;小鱼仔、鱼尾等原材料,从长沙或国外市场进购。王铁光坚持一个原则,只要本地的原材料能够达到质量标准,就绝不到外地采购。
公司常年需要50余人工作,除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外,其他员工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每年累计需要支付劳务工资80万元左右。今年58岁的村民邓金云没有一技之长,加之妻子和儿子患病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挣钱。自2015年以来,邓金云一直在“王家名府”当保洁员,月工资3200元。王铁光考虑到他家实际情况,给予了其最宽松的作息制度。只要他每天保证生产区、生活区整洁卫生,就不需要时刻待在公司,来去自由。因此,邓金云还兼任了村里的保洁员,另外有一份报酬。年过半百的村民周长明,也是公司的“老员工”,每天在生产车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拣、漂洗、打包等,月薪4000元。周长明自己患腰椎病,妻子常年患病需要人照顾,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