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大量的读、写、算的机械训练和教学中过分强调统一要求与进度两大方面,而游戏恰恰是根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如何以游戏为突破口,破解“小学化”顽疾?我们从一个游戏案例说起。
幼儿园的“荡绳”游戏
幼儿园的舞台上有一座桥,桥旁悬着一根粗粗的麻绳。一天,6岁的小闹率先来到这里,抓住麻绳,在空中来回荡了几个回合,随后问道:“谁来玩?”思涵接过绳索。小闹叮嘱:“双手握紧,荡起来!”思涵由于抓握的位置太低,导致身体接近地面,没荡起来。轮到彭彭时,小闹前去捣蛋,老师并没有制止。小闹继续玩荡绳,他踮起脚,尽量让手抓到绳子的更高处,然后奋力跃起。他反复练习,通过不断调整,让自己荡在空中的时间更久,荡起的弧度更大。女孩豆豆在一旁仔细观看,随后接过粗绳,照着小闹的方法也荡了起来。
次日,豆豆搬来一个啤酒桶。妍熙站在啤酒桶上,抓住绳子,可脚一蹬,人直接落到了地上。悠悠来尝试,也没荡起来。接下来轮到涵宝,她似乎领悟了一些方法,站在桶上的时候 ,双手攀得高高的,一荡,成功了。豆豆是最后一个,由于有了昨日的经验,她也成功了。
集体教学时间,老师将两段视频与孩子们分享,请豆豆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荡绳的技巧。豆豆说得头头是道,并将自己的游戏故事画了下来。老师提出新的问题:荡绳的时候,为什么会荡不起来呢?为什么以前大家在平地上起跳,后来又站在啤酒桶上呢?接下来你们打算怎么玩?
第三天,豆豆和小伙伴搬来一个大油桶。“你要干嘛?”小闹问。“我要搬到那上面去。”小闹心领神会,将油桶滚上台阶,并拿木板塞住。玉明说:“这个撑不住的。”“那我们把它立起来。”小闹和玉明合力抬起油桶将它立着放好。“可是我们上不去。”“去拿个啤酒桶来。”于是,他们又搬了一个啤酒桶过来。
玉明说:“我试一下”。小闹立马说:“我教你怎么上去。”于是,他先站到啤酒桶上,再爬上油桶。由于站得更高,小闹可以拿到更高的绳结了,他把自己荡得高高的。
随后,小朋友轮流游戏,还探索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有抓住绳索荡起来转圈圈的,也有脚蹬旁边围墙荡得更高的……
从“荡绳”游戏中,探索儿童学习观
儿童的学习即探究与发现,是一种互动性实践。这个荡绳游戏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积极建构的过程。荡绳过程是势能和动能进行转换。不难发现,孩子们已初步感知这种物理现象,并知道荡起的幅度与起跳位置、速度等都有关系。
他们强大的学习能力推动游戏的持续,并让创新源源不断。豆豆模仿同伴,找到了游戏技巧;小伙伴们齐心协力,寻找能让自己站得更高的器械;小闹感知油桶不稳时,用木板把它塞住,后来又将它竖立起来;玉明发觉油桶太高上不去时,想到找“台阶”助力……幼儿的主动学习随时随地在发生,他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屡次体现。他们互相协同,相互接纳,遵守规则,直面困难,其专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使游戏得以持续。
适度冒险能满足儿童的唤醒和情感需要。从长远来看,外界给予的安全只是暂时的,让幼儿形成危险意识,获得应对危险的能力更重要。我园常态化的混龄游戏活动,已让孩子逐步增强对危险的感知,他们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冒险,积极却不冒进。这比教师将口号时刻挂在嘴边,更能保证幼儿安全与降低风险。当然,教师的作用在于能评估风险,并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幼儿的风险认知能力,而不是发现幼儿开始挑战高空荡绳之时,强行制止游戏。
相比将读写算强加给教育对象,游戏更注重幼儿自发的、动态的、不一样的“学”,更倡导“儿童才是目的”的教育理念。
从“荡绳”游戏中,
反思教师角色转变
小闹是团队的小领队,他专注自信,组织有序,并能与同伴分享经验。他也很注意策略方法,让彭彭没有抵触情绪。正因为教师了解小闹的个性特点,在他捣蛋的时候,懂得退位,不盲目介入。
豆豆,她目睹了三个男孩不同的荡绳方法与结果,明白相比其他两位男孩,小闹对荡绳的把控更娴熟,更有技巧。教师也不急于教授。
教师借助视频、图画让游戏多元化再现,可引发幼儿回顾、体悟,提升他们对游戏的表达和再创造。幼儿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梳理、吸取他人游戏的经验,找到问题,制定新的游戏计划。豆豆因为有了模拟同伴的游戏经验,于是开始尝试更高位置的起跳,这就是对自己的挑战。
教师组织集中分享时,不断启发幼儿,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和解决各自面对的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生拉硬拽。教师更关注幼儿游戏的情感体验,且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速度,做好搭“支”建“架”的准备,而不是一味地目标至上,完成几个字的拼写和几道算术题的解答。相比而言,游戏对于幼儿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
以游戏为突破口,破解“小学化”顽疾,教师不仅要理解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更要付诸行动,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作者系韶山市樟树湾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