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
6月18日,湘潭市“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市委办、市委改革办、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回顾百年历程,伟人故里换了人间。湘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推动湘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记者梳理了发布会关键词,一起回眸湘潭人民携手共建“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光辉历程。
关键词:高质量
人均GDP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二
百年接续奋斗,百年风华正茂。回首来时路,湘潭始终高举高质量发展旗帜,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238.9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343.15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二。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感受时代脉搏,这些“光辉足迹”值得铭记。
——产业转型实现蝶变升级。湘潭市是“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产业发展曾以传统重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这些年来,湘潭市以建设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军民融合千亿产业正在形成,“1+4”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形成了以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先进矿山装备、工业机器人、医疗健康、5G+大数据为代表的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实现了从“湘潭制造”到“湘潭智造”的华丽转身。
——发展环境极具投资价值。201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湘潭综合保税区,湘潭成为湖南第一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综保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海关四大开放平台的市州。这些年来,湘潭在加强发展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营商环境“软实力”,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着力打造“极省生态链”“最优政策链”“高效供应链”“利益联结链”,企业投资项目实现“零材料、零跑腿、全程网办、即时办结”,企业开办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项目审批在园区实现闭环,2020年政府服务事项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红色基因注入发展动力。湘潭作为“伟人故里、红色圣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文化资源丰厚。这些年来,湘潭以打造世界级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建设,成功举办首届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红色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随着全国首个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落户湘潭,“神州十号”返回舱落户韶山,韶山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和月壤异地存储项目顺利推进,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开通运营,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将为湘潭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深化改革
创新活力发展动能持续激发
百年披荆斩棘,百年蹄疾步稳。回首百年奋斗路,湘潭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创新活力发展动能持续激发,且探索了一批值得推广的“改革经验”。
——坚持蹄疾步稳,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湘潭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下好改革“先手棋”,以经济领域改革带动发展全局,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国省前列。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得到巩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市四级同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标准化建设,其做法被《人民日报》推介。市住房公积金“零资料办理、一次不用跑”改革创新经验被《光明日报》等国省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国企、科技、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多项工作走在国省前列。
——注重协同高效,一些领域改革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转变。比如,长株潭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开通了长株潭城际铁路,“三干”项目正式通车,湘江新区九华新片区将建成长株潭融城发展先行区;探索建立了长株潭三市交通执法“互联”工作机制,长株潭联合签订医保“同城同结算、同城同年限、同城同定点”合作协议,实现异地联网结算和直接刷卡结算。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形成了“总额控制+病种付费+智能审核+智能监视”的医保支付模式和监管体系,打造了全省首家健康扶贫“一站式”市级结算平台。
——鼓励改革创新,一批基层探索经验形成湘潭特色。湘潭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对上级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的“自选动作”,主动谋划,鼓励引导,及时总结,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亮点各具特色,次第开花。如湘潭县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探索派驻村级纪检员制度,被湖南卫视等省内主流媒体推介。该县被成功纳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获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县;湘乡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湘乡模式”在全省推介;韶山旅游先行赔付制度为全国首创,被央视重点推介……
关键词:民生改善
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百年岁月峥嵘,百年初心如磐。建党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湘潭市民生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3549元增至2020年的418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1316元增至2020年的22636元。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占比达70%以上。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湘潭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湘潭健全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100%。各级各类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本科院校数量居全省第二,公办幼儿园由3所发展到100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1.8%。成为全省唯一的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级试点城市,湖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昭山,形成了城市半小时医疗圈,群众看病更加便利;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境外疫情零输入。
来看一组温暖的民生数据:
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08年、2014年、2019年突破1万元、2万元、3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3436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突破4万元大关,达到41804元,与1950年的310元相比增长13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达到22636元,与1958年的126元相比增长179倍。
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351元,比1986年的828元增长3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61元,比1986年的462元增长38倍。日常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品消费占比显著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6年的53.8%下降到2020年的31.2%,下降2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79.6%下降到2020年的30.8%,下降48.8个百分点。
耐用家电消费逐步饱和。到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拥有量分别为127台、109台、103台,家庭电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85台、241台,空调拥有量是1999年的6.2倍。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拥有量分别为132台、104台、107台,家庭电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34台、114台,空调拥有量是2012年的2.8倍。
交通通信方式更加便捷。到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57.5辆,是2012年的5.1倍;移动电话拥有量260.2部,是2012年的1.2倍,是1997年的130.1倍。每百户农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27.4辆;移动电话拥有量295.2部,是2012年的1.6倍。
在湘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市民生领域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