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6月29日

人悦其行 物畅其流

——湘潭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回眸

陆运公交变迁

湘潭船厂建造的链斗式挖沙船

水运变迁

公路变迁(1980年的G107)

公路变迁(2021年的G107)

农村公路风景如画。

对过往车辆实行全天候科技监管。

电动新能源出租车上线。

谭涛 谢志宇 陈石 黄金宝

湘潭交通发展的一百年,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百年,是社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真实写照。

清末民初,湘潭近代交通艰难起步,曲折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湘潭公路、铁路建设统筹推进,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交通运输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先行作用。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二;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三支”的交通骨架;国省干线987公里,铺装率达到100%,位列全省第一。大道如织畅四方,长路当歌铸辉煌。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湘潭发展“动脉血管”得到充分激活和全面疏通,干线公路“外联效应”充分发挥,绘就了“人悦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画卷。

路网建设四通八达

新中国成立前,湘潭地区铁路为零,只有几条简易公路,人民群众出行基本靠步行。新中国成立后,湘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今,湘潭的干线公路宽阔平坦、内畅外联、四通八达;农村公路经络分明、通村入户、干净整洁;水路运输通江达海、日益繁忙,整体构筑起一个干支相连、县乡互通、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水陆”立体交通网。

时间回溯到1913年,中国第一条标准的汽车公路——长潭军路动工修建,该路线全长50.11公里,是连接湘潭和长沙当时湖南两个最大城市之间的陆路交通要道。1982年长潭路编入国道编码,编号为G107。新中国成立至今,该公路历经了4次改造和3次提质,1965年成为我省第一条柏油路,如今G107成为了集中体现“畅、安、舒、美”特色的代表性国道。

蝶变的道路不仅仅是107国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公路、铁路建设统筹推进,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干线公路方面,全方位推进高速和干线公路建设,以S208“最美省道”为代表的高密度公路网络“谱线成网”且越织越密。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952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58.9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第二。境内有京港澳等8条高速公路,醴娄高速启动并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85公里,高速公路“三纵三横三支”交通骨架基本搭建;G107等5条国道通车总里程达308公里,S216等14条省道通车总里程680公里,国省干线987公里,其中水泥路面548公里,占总里程的55.5%,沥青路面439公里,占总里程的44.5%,铺装率为100%,位列全省第一。湘潭发展“动脉血管”得到充分激活和全面疏通,干线公路“外联效应”充分发挥。

农村公路方面,从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到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和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建设、安保和危桥改造等工程,2013年底湘潭实现了100%“乡乡通”和“村村通”水泥(沥青)路。2018年纳入湘潭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总里程为15349.61公里,其中县道1297.49公里、乡道1336.27公里、村道12715.85公里。

“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这是交通运输部门给出的承诺,也是全面提升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必然要求。自湘潭市启动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以来,通过两年半的时间建成农村公路1856公里,全市自然村(25户以及100人以上)全部通上水泥(沥青)路,惠及行政村1815个。

此外,湘潭水运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湘潭港口码头从上世纪50年代的斜坡式、阶梯式码头发展为现如今的框架式、立体式码头;从上世纪80年代100吨级靠泊能力发展为现如今的2000吨级;从198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41.68万吨增至2020年的1982.77万吨;船舶运输从上世纪70年代的小型拖驳运输转为当前1000-2000吨级的大宗运输。目前,湘潭港航道5条,通航总里程260.25公里,等级航道176公里,已建成了九华、铁牛埠、易俗河三大港区,共22个泊位,形成了干支直达、江海联运、水陆中转的发展新格局。

公交服务立体多元

潭宝汽车站是湘潭市最早具备车站功能的汽车站。新中国成立后,潭宝汽车站改称湘潭西站,直至1964年还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中转承接作用。

以史观今,激荡人心。建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效推动运输结构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运输管理服务,运输保障更加强劲有力,基本实现了货运物流“传递快”的发展要求,基本适应人民群众“走得好”的出行需要。

“交通先行”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交通运输的“快”和“畅”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和货物流通。特别是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道路客运站场5个、公交停车场及首末站11个,全面改造九华园区和城区10条主干道的公交站点256个,统一标准建成具有湘潭特色的候车亭729个,全市配备和使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1300多台,清洁能源率达100%,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百姓出行真正实现了由“双脚丈量”到“抬腿上车”的历史转变。

铁路出行方式日新月异。京广、沪昆和沪昆铁路客运专用线等在境内纵横交错,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段建成营运,沪昆高铁湘潭站、韶山站投入运行,湘潭迈入“高铁时代”,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和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

交通治理科技赋能

要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不断探索交通大数据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新经验,推动全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湘潭市启动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至2020年,湘潭市在重点路段、卡口共建成11套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正式开启了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湘潭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的推行,治超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湘潭实现了治超从“人海战术”向“科技治超”的真正转变。在治超平台整体升级、治超非现场执法推广运用、源头企业设备联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实现了24小时无间断监管执法,犹如治超治限的“天网”,让交通执法更具打击力、威慑力,使得驾驶员逐渐形成不能超、不敢超、不想超的机制和氛围。据统计,2020年,全年路警联合执法查处超限超载车辆4956台,处理非法改拼装车382台,卸载货物5.63万吨;非现场执法处罚案件2305条,执法处罚结案率排名全省第一。各检测点超限率已从之前的3%以上大幅下降至0.5%以下。一位治超执法人员感慨,现在能直观地感觉到G107、G320等重要国省干线路面超限车辆大幅减少,高厢改拼装货车越来越少,严重超限超载的“百吨王”基本杜绝。

同样,也得益于现代科技,“两客”(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车辆的管理也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在“两客”车辆智能监管平台的“监视”下,驾驶员的一举一动都被“电子眼”盯着,一旦出现打瞌睡、抽烟、不规范变道、车距过近、未巡检乘客安全带等行为,系统将直接把信息发送给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

“五个交通”未来可期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今后的交通重点工作将聚焦优化综合交通网络,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紧扣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12345”工程目标,制定执行“十四五”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深入践行“四好”理念,着力建设“五个交通”。

——建设“融合交通”,区域上突破行政界限,整合长株潭三市交通资源,着力推进长株潭交通一体化建设;方式上补齐运输短板,优化运输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公铁水联运枢纽,构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平衡互补、优质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实力交通”,力争实现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总规模达到400公里,建成以“四纵三横一支”高速公路网为支撑的快速交通网;投资约100亿元,建设干线公路200公里。

——建设“民生交通”,规划投资30亿元,建设约750公里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以农村公路为主体、延伸范围更广的基础交通毛细血管网。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村客运和物流“最后一公里”。

——建设“品质交通”,将智能、绿色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建、管、养、运”全领域各环节,推进养护转型、强化管理升级,着力打造“畅安舒美”公路运行环境,构建综合运输方式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客运物流绿色可持续发展。

——建设“平安交通”,系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全落实,全面加强行业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重点强化行业监管执法等措施,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实施交通问题顽瘴痼疾等系列集中整治,全面治理交通运输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全力维护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 2021-06-29 谭涛 谢志宇 陈石 黄金宝 ——湘潭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回眸 1 1 湘潭日报 c52979.html 1 人悦其行 物畅其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