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系列报道①
本报记者 黄武平
编者按
湘莲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久负盛名。但相对全省、全国某些地方而言,我市除湘莲外的其他中药材产业无论产量、产值还是社会影响力,都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积极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招商引资,千方百计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本报特推出“中药材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系列报道,点面结合,集中展示各县(市)区的经验成果,为乡村振兴鼓劲加油。
夏荷初放,葛根疯长;芡实叶肥,瓜蒌籽壮。眼下正是各种中药材生长旺季,部分已进入采收、加工期。连日来,湘乡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教等相关科室专业技术人员顶着烈日,辗转于各个乡镇,奔走在田间地头。会同当地农技人员督促指导早稻收割前期水肥管理,以及蔬菜、水果产销事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中药材规模生产基地,观察植株长势,提供产、加、销市场信息,为种植户解答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为中药材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相对省内外某些县(市)而言,湘乡市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整体规模不算大,但品种多、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快。其中,湘莲、薄荷等种植历史悠久,量多质优、闻名遐迩。
目前,湘乡市除食用、药用价值兼备的数万亩湘莲,其他中药材品种已达30多个,种植面积4300余亩,从业人员500多人。已建成薄荷标准园1550亩,芡实标准园800亩,葛根标准园450亩,迷迭香标准园260亩,麦冬标准园100亩。其中,葛根、芡实、薄荷3个药材基地产业链建设已初具规模。
毛田镇毛田村的薄荷产业由来已久,名冠三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并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加入。目前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参与农户105户,其中脱贫户30户。薄荷鲜草年产量达3000余吨,基本实现了“订单生产”,产销两旺,年产值接近5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藿香、鱼腥草等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数百亩。
位于金石镇金安村的葛根生产基地创建于2018年,生产基地负责人廖向韶的种植面积有3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种植150亩左右。
葛根是多年生植物,食药兼用,药用的话年份越长越好,但规模种植户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适时采挖;若用于酿酒、提纯葛根粉,一般两到三年采挖最合适;而当作蔬菜食用,一年即可,每亩鲜根产量可达1000-1500公斤。
2018年3月,弃商从农的金安村村民廖向韶在种植结构调整区流转到420余亩耕地,注册成立了湘乡市韶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湘乡市彦旸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种了120亩酒用高粱,其余300多亩全部种葛根。2019年初,他试挖了约300公斤葛根,酿出第一批酒。经测算,每50公斤干葛根可以酿造20公斤酒,酒精度在45度以上。去年,合作社葛根酿酒、提纯葛根粉或直接出售葛根给药商,总产值超过70万元。附近村民尤其是2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每年人均务工收入1万元左右,部分农户还有数千元至万余元不等的葛根种植收入。
同样也是2018年3月,湘乡市东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湖南友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在东郊乡横州村流转耕地820亩种植芡实。此前,湘潭人对芡实还比较陌生,特别是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未有先例。
芡实又名鸡头米、乌头、刺莲蓬实等,是一种睡莲科水生植物,观赏价值、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兼备。平均亩产量250公斤左右,产值约15000元。连续3年来,这820亩芡实产销两旺,为当地农户提供了较多就业增收机会,实现村企共赢目标。
湘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促进当地中药材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县(市)、乡两级将在生产技术、品牌推介、项目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巩固完善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大力推进水、电、路、冷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中药材产业规划有效实施,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