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6月30日

薄荷香飘毛田村

本报记者 黄武平

谢和新(右)在斩切薄荷。(本报记者 白杨 摄)

未近门前路,早闻薄荷香。目前正值采收、销售中药材薄荷、藿香的大忙季节,湘乡市毛田镇毛田村华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厂周围清香扑鼻。这里每天从早到晚车来人往,十分热闹。

“尽管日均可出产干货3吨左右,但还是供不应求。”6月28日,合作社负责人谢和新介绍,自6月4日开始采收以来,每天的订货电话络绎不绝,韶山市、宁乡市的两家饮料厂及周边市、县的多家药企或药材经销商都在“抢货”。

毛田村是水府庙库区村,山多地少,种植薄荷、藿香是当地的传统产业,曾经家家户户都种,年产量比较大,进村入户收购的药材贩子、药企采购员等非常多,从来不愁销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距离闻名全国的邵东市廉桥药材市场仅60多公里,曾一度出现过“毛田村能左右廉桥薄荷、藿香价格”的局面。

薄荷、藿香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旱地生长,成熟后将茎叶收割下来切碎、晒干或烘干即可销售;6-7月采收第一茬,10月左右还可采收自行再生的第二茬。而且可以自行留种,田间管理也不难,是开发冈丘山地经济的好农作物。

50岁的毛田村村民谢和新曾是一名资深货车司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经常替来自四面八方的药材贩子、药企采购员等运送薄荷、藿香“鲜草”或干货,还兼顾担任联络员、带路员、集散经纪人。他说,进入21世纪大约10年后,随着中药材供需市场的变化,以及毛田村村民创收渠道多元化,全村薄荷、藿香产业逐渐萎缩,从鼎盛时期的年产量400余吨,陆续减少到30吨左右。关键原因是各家各户散种规模小、效益低,产、销双方都觉得费力不赚钱。

“其实,薄荷、藿香产业的市场潜力很大,不光入药,还能用作饮料、保健品等原材料。”谢和新说,这些年来他走南闯北,结识了一大批相关企业和人员,了解市场信息。于是萌发了改行从事薄荷、藿香规模化种植的念头,决心发扬光大毛田村中药材传统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让昔日的“副业”成为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主业”。

2018年,在湘乡市移民局、毛田镇党委政府以及毛田村“两委”的支持引导下,谢和新流转了1000多亩山间梯田、旱土和荒山地。并组织周边数十户农户,成立了华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其他社员的种植面积共有1000亩左右。大家以种植薄荷为主,藿香约占三分之一。

谢和新投资修建了加工厂,购置了耕种、斩切、烘干等机械设备。所有社员收割的薄荷、藿香“鲜草”直接卖给谢和新,由他统一加工、销售,以保证干品质量,同时可以减轻社员的加工、销售负担。

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谢和新与社员们都如愿以偿,收获满满,每亩药材收入达2500元至3000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6-7月收割第一茬药材后,谢和新没有让500亩梯田里的蔸根再生第二茬,还是翻耕种植了晚稻,实现经济增收与粮食生产两不误。

2019年,合作社依然产销两旺,薄荷、藿香干货总产量200余吨,总产值达450万元,求购的远近新老客户纷至沓来。

谢和新顺应市场经济潮流,重新点燃了毛田村中药材种植“这把火”。尤其是“药材+晚稻(油菜)”的轮作模式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吸引力更大。去年,本镇崇山村、增加村、坪花村的部分村民也加入合作社,累计种植薄荷、藿香600多亩。今年,合作社的药材总产量有望接近300吨。

在大力发展薄荷、藿香产业的同时,谢和新积极承担村里的产业扶贫任务,有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每户种植药材2-4亩不等,增收1至2万元。

--> 2021-06-30 黄武平 本报记者 黄武平 1 1 湘潭日报 c53219.html 1 薄荷香飘毛田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