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9月24日

纸短情长谢师恩

本报记者 洪静雯 实习生 庞惠文

“孩子悄悄问我,为什么这里的老师这样好?我觉得这只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单薄的纸张,质朴的话语,一封真挚的感谢信,流露出的是孩子对老师的喜爱、母亲对学校的放心。

9月1日正是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新生开学的日子,张启航作为该校的一名新生,当天和母亲李爱华从湘西州永顺县出发前往学校报到。在这段460公里的求学路上,母子俩经历的坎坷和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林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共同谱写出这个秋天最动人的师生故事。

囧 途

身材高大壮实,皮肤偏黑,16岁的张启航是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一名新生。这一次来湘潭,是他第一次做人生选择,也是他第一次前往外地求学。

梦想很美好,但路途并不顺利。9月1日上午,李爱华和张启航到达永顺县汽车站,被工作人员告知前往湘潭、长沙的车次已全部售空。母子俩考虑再三,只能先到常德,再坐直达车到湘潭。当天下午2点,李爱华和张启航虽顺利到达常德,却错过了当天常德开往湘潭的最后一班直达班车。无奈之下,李爱华和张启航只能前往离湘潭最近的长沙,再从长沙转车去湘潭。兜兜转转之后,到达湘潭已是晚上7点。

12个小时,辗转于4座城市。劳累奔波让很少出远门的母子俩疲惫不堪。但也正源于这场“囧途”,张启华和李美华这一趟旅程,意外收获到了如暖阳般的关怀和照顾。

陪 伴

林峰是湘潭生物机电学校的培训课老师,也是与张启航对接的招生办老师。由于学校招收外市的学生少,得知张启航和母亲李爱华从永顺县来湘潭,林峰当即决定开车去车站接他们来校。

“林峰老师从中午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电话联系我,从中午等到傍晚。他一路上的电话关怀,让我们就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知道有人在等,也就不迷茫了。”

原来,当天上午林峰与李爱华取得联系后,得知两人行程并不顺利。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林峰全程通过电话为李爱华母子制定乘车计划、指导两人在哪里转车,一遍遍安抚他们焦虑的情绪,这让母子俩十分感动。

除了接送母子二人,林峰还帮他们解决晚饭问题,安排好住宿,第二天又带着张启航去报名、找宿舍,还托人将李爱华送去车站。“除了没给我们交学费,其他都一手包办了。”李爱华回忆时不由感慨。

情 谊

如今,招生工作虽早已结束,但林峰对张启航生活上的关心有增无减。

在学校,林峰得知张启航由于报名晚没有拿到饭卡,便跑去食堂帮其刷卡;发现张启航缺少生活用品,他将自己的席子和水桶送去宿舍;林峰还叮嘱张启航要好好学习,不要抽烟……林峰的关怀,让漂泊在外的张启航既感动又感激:“林老师像长辈一样,让我感到亲切温暖。”

开学后的第十天,林峰收到了一封从永顺县寄来的感谢信。“亲切温暖如父辈长者”“感激之情无以为报”……信上的每一个字迹都饱含着李爱华的真情与感激。

“我深知这样一个家庭的孩子远道而来求学的不易,所以想尽自己一份力把一切做得最好。”在林峰看来,作为老师理应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辜负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和信赖,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份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一封感谢信,万分感谢情。纸短情长,承载万千。林峰说:“感谢家长的信任,我会继续把学生当亲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用敬畏之心履行一名师者教书育人的誓言,用赤子之情承担教师应有的责任。”

--> 2021-09-24 洪静雯 庞惠文 本报记者 洪静雯 实习生 庞惠文 1 1 湘潭日报 c58613.html 1 纸短情长谢师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