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09月30日

孙权劝学的艺术

张琦

初中语文教了20多年,《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也教过好几回了,但总觉得效果不佳,不知道是没用心教,还是学生没用心听,抑或是其他原因。但在接手江声246班之后,我却有了新的领悟。

2011年12月21日,湘潭县教研室领导来我校视导,点名要听王漫江老师的课。当我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挺紧张的。当时,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她都已教完了,我于是建议她到我的班级讲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她欣然同意,结果课上得很成功。

我清楚记得其中一个细节:王老师让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就字词提出疑问,但张雅茜同学却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她说,鲁肃到寻阳时,与蒙论议,按理说他们应该认识,而且吕蒙还在与鲁肃的交流中称兄道弟,所以他们应该是朋友,为什么最后还要说“结友而别”呢?这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度思索,第一个想法就是,古人是不会轻易跟别人结朋友的,也不会轻易承认对方是自己朋友的。联系前文,又带出一个新问题:鲁肃为什么要拜蒙母?仅仅是出于礼仪吗?

我应该感谢这位学生,她真是有才,竟然能发现这么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所以,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也顿时显得高大起来,以至于让我静下心来细心研读。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便与学生一起对《孙权劝学》进行深度研究。我问学生:“标题中的‘劝’改为‘令’或‘使’可以吗?为什么?”一生斩钉截铁曰:“不可!”“何哉?”那学生却茫茫然难陈理由。但众多学生却因此进入了深思状态。俄而,一个学生说:“令学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那是被压迫着、强制着学。”这回答好,我就是要这样的回答。我便追问:“我‘令’过你们学吗?”孩子们听出了我的弦外之音,一个很乖巧的学生站起来说:“您放心,即使有那么一天,我丢弃了所有的书,也不丢弃语文书。”我在欣慰之余,没忘记劝诫学生,书,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它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继续引导,问:“张老师没令你们学过,是不是所有长辈都没令你们学过呢?”这时,有学生听出了我的弦外之音,他说:“用‘劝’不用‘令’,对于表现孙权这个人物有好处,说明他尊重下属……”是啊,一个简单的字,我们不仅可以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这就是史书中的春秋笔法。

接下来分析的“劝学”环节。孙权的劝学技巧委实高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见往事耳”,一反一正进行劝导。“但当涉猎”,语仅四字,则授之以法。最后君王还语重心长告之:“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君王与臣子,说到这个份上,即便是莽夫,也得心悦诚服接受,更何况是聪明的吕蒙呢?

为什么说吕蒙本性聪明呢?我是如此诱导学生识辨的。我问学生:“吕蒙本不想读书,他是怎么推辞的?”学生答曰:“蒙辞以军中多务。”我问,为什么蒙辞以军中多务却不辞以家中多务呢?这“军”与“家”作为理由陈述,有区别吗?当时有一个学生接受这个信息后,可能根本没有思考,便大声回答我:“家中务不多,军中务多些。”一听这话,我立马反问:“人家二十个儿子,家中务多不多?你看你爸就你一个儿子,他还常说务多呢。”其他学生一听,乐了。但乐过之后,却也在思索,最终有学生回答:“吕蒙找的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听后充分肯定,并且对学生说,吕蒙是聪明的,他不想读书,还能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来推脱君王。其实,这也说明他是可造之才,也正是孙权看重他的原因。

既然是君主劝学,吕蒙当然得学习啦。由于忌讳外人知道读书人是怎么学习的,作者以“蒙乃始就学”略而书之。吕蒙一旦下定决心读书,进步神速。如何表现呢?这时吴国最有名的文臣鲁肃出场了。鲁肃到寻阳与蒙一论议,大惊失色,留下了历史有名的成语“刮目相看”“吴下阿蒙”。我还想到一点,文中前面并不引用吕蒙原话,而是说“蒙辞以军中多务”,后来吕蒙爱上了学习,水平提高了,就用的直接引语。平时我们总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今天在劝学一文中我算是领略到了。

(作者系湘潭江声实验学校老师)

--> 2021-09-30 张琦 张琦 1 1 湘潭日报 c58993.html 1 孙权劝学的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