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11月11日

雨湖区教育局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

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价值获得成长

本报记者 宋锴 通讯员 熊春雷

护潭学校的孩子们在校园奇幻农场观察果蔬的生长过程,体验农耕甘苦。

“通过水稻催芽试验,我明白了粮食的重要性,以后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今年暑假,雨湖区风车坪建元学校四年级学生陈昱辰、戴子熙与父母合力完成了一项特殊的家庭项目式学习任务:走进田间地头和种子销售点,通过切身体验劳作过程,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并以视频宣传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增强“爱粮节粮、健康消费”意识,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

近年来,雨湖区把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开设劳动课程、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设计劳动实践任务单、开展居家劳动等方式,让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5月,雨湖区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把劳动课程

融入学生成长各环节

“校长平时总说忙,他到底在忙些什么?不就是负责给别人安排工作吗!”雨湖区云塘学校四年级学生刘子涵,曾多次在心底发出这样的疑问。

“早上好,欢迎回到学校!”“请同学们注意保持教室和走廊卫生。”日前,刘子涵参与岗位体验活动,当上“一日校长”后,他对曾经那个困扰了自己很久的问题,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校长每天要做的事可真多,比我想象的辛苦多了。”

早上7点半,刘子涵早早地来到校门口迎接师生入校,被寒风冻得瑟瑟发抖;课间休息时,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功调解了一起同桌纠纷,还要巡视校园环境以及食堂用餐文明等。一番忙乎下来,他早已累得气喘吁吁,直呼以后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云塘学校属于城区学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参与家务劳动。为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该校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劳动实践活动,利用课内、课外不同时间段进行劳动实践,其中低年级孩子重点在整理的习惯养成,学习自己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学会简单打扫和收拾。中年级的孩子重点在家庭厨艺制作,在实践中领会劳动的作用,尊重普通劳动者,提高劳动认识。高年级的孩子则重在营养搭配与设计的本领,学习新时期信息技术劳动教育。同时,常态化开展“跟着习爷爷去植树”“皎皎中秋月,浓浓爱国情”“劳动小能手”等主题活动,尽最大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劳动机会,把劳动教育课程化,将劳动课程融入学生成长各环节。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雨湖区各中小学校已经普遍将劳动教育融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课堂融入、日常卫生清扫、各类劳动比赛、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根植积极主动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因子。

农园展览室、奇幻农场、农耕文化长廊……11月8日上午,走进雨湖区护潭学校,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校园农耕劳动教育氛围。在校园农园展览室,农园小博士正在介绍蔬果的科属、作用和食用方法;在校园奇幻农场,学生们正在观察蔬果的生长情况,见证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从种子破土到茁壮成长的过程。

护潭学校校长冯骞慧介绍,2019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农耕文化教育作为特色办学思路,还依托二十四节气、农耕六项(农作、农畜、农食、农器、农技、农谚)为教育载体,开发了“小农园 大世界”校本课程,劳动教育已渗透到各门学科,如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劳动场景作文;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和摄影绘画;数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实践编写应用题,指导学生测量、计算;科学老师更有用武之地,带领学生种植、观察、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感受劳动的喜悦。

雨湖区金庭宝庆路学校则开发了一系列红色劳动教育“种子课程”,以结合经验、联系生活、自主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依托校园“红领巾小农场”“耕读园”开发“耕读实践种子课程”“劳动创意种子课程”和“幸福生活种子课程”三大课程项目,且每一个课程项目均由具体子课程组成,每个子课程以教育活动项目的形式予以实施,最后以红色先锋人物、红色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等作为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丰富、多元、体系化的红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有力的依托。

家校协力

培养孩子核心素养

“我家孩子一直都是娇生惯养的,家务事很少做。”风车坪建元学校学生陈昱辰的家长颇有感触地说,“学校推行的劳动教育很有意义,孩子懂事了,经常主动要求做家务,我们家长也通过参与家长会、劳动活动等转变了观念。”

恰如这名家长所言,劳动教育很重要,家长要从代劳者变为协助者。

劳动教育是如何走进家庭的?今年暑假,风车坪建元学校分别为不同阶段的孩子布置了以孩子为主、家长为辅的家庭项目式学习任务,按照明确任务、发现驱动性问题,整合信息、制定方案,互相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监控,展示收获、分享成果,评估测评、反思拓展六个步骤开展。例如三四年级开展《绿色发展 厉行节约》家庭项目式学习,重在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与劳动习惯,五六年级开展《暑假生活怎么过 独立自主我最棒》家庭项目式学习,对合理规划、自主劳动提出要求,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在劳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家庭项目式学习是一个立体、综合、多元的自主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家庭教育重智轻德、重成绩轻素质的局面。”风车坪建元学校副校长史炼说,在开展家庭项目式学习劳动时,孩子从学习劳动技能和劳动过程中的不易体会到家长的劳苦,在失败经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与摸索,在成果展示中享受劳动果实的喜悦,在劳动的实践和探究中获得生活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磨炼意志品质,弘扬劳动精神,这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

家庭项目式学习,只是风车坪建元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培育,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凸显,以学校+班级日常劳动、学校+家庭日常劳动、学校+社区实践劳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为脉络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被初步搭建,呈现出学校、家庭、社会三条主线。现在,在丰富的课程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引领下,学校培养出一名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家建议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教育部去年7月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那么,家庭、学校、社会要怎样开展劳动教育?有不少老师建议,中小学生的劳动技能不能只是靠学校培养,家庭的劳动教育也很关键。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努力做到每年学会一两项生活技能。

“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综合实施,拓展教育途径,努力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雨湖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而社会要为劳动教育创造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学校要坚持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有关部门可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共同参与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价值、获得成长。

--> 2021-11-11 宋锴 熊春雷 本报记者 宋锴 通讯员 熊春雷 雨湖区教育局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 1 1 湘潭日报 c61200.html 1 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价值获得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