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11月18日

爱生如子的“零号老王”

老王二三事

本报记者 肖中华 实习生 杨柳

湘潭教育学院教师王建平,被学生、同事、家人亲切地称为“老王”。其实他年纪不老,刚五十出头。“老王”这一尊敬中充满亲切感的称谓,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990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老王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分配到七里铺的原湘潭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湘潭师范)当老师。在那里他一待就是23年。

“头几年当班主任,教数学。一走进教室精神抖擞,下课和学生谈心聊天,感觉非常有意义。”聊起在湘潭师范教书的日子,老王眉飞色舞。

深夜带学生看病、替学生去打靶场踩点……参加工作没多久,年纪轻轻的老王便在学生中赢得了不少“粉丝”。

九华科大和平小学校长李莉动情地说:“在湘潭师范读中师3年,我从没见王建平老师生过气,他任何时候都是笑眯眯地望着我们,特别有爱心和耐心。我们都称他为老王,虽然他那时也才20多岁。如今回想起来,他不只是一位班主任,更像是一位亲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唐海江1991年在湘潭师范读书时,曾写《我们的老王》一文,发表在《湘潭日报》上。

“2003年,我参加他带的那个班毕业10周年聚会,有个细节记忆犹新:同学们一个个亮相,请老王立即说出大家的学号、哪一期当了什么班团干部、毕业当年分配在哪个学校,老王零误差全部答对了。后来听说他在那个班的微信名就是‘零号老王’。”王建平的妻子曹艳笑着说。

2001年,全国三级师范(中师、师专、本科)向两级师范转变,湘潭师范撤销合并到湘潭教育学院。2002年至2009年,教育学院在湘潭师范校址创办附属创智实验中学。2009年后,湘潭教育学院又在原地设立师范部,改办学前教育专业(中专)。王建平一直坚守在那里,直到2019年调回湘潭教育学院本部工作。

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有点秃头,看不出颜色的牛仔裤,半新不旧的旅游鞋。11月上旬,我们到湘潭教育学院采访王建平,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在湘潭师范教书时,老王曾花钱买了一件咖啡色西服。不知是衣服少,还是对这件衣服特别喜欢,一到重要场合,他必穿这身衣服出场。时间一长,西服慢慢掉色了,就有同事戏言:“老王今天又穿这件‘屎黄色’衣服啊!”

儿子长大后,个头比他还高。有细心的同事发现,老王经常穿着儿子的旧衣服出现在校园。“这没什么呀,这可比我们小时候的衣服要好多了。”老王解释。

老王不仅穿戴朴素,在其他方面也特别节俭。他家一直住在砂子岭一处约8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里。他不会开车,以前在湘潭师范教书时,搭9路公交车上下班,调回教育学院本部后,步行或骑共享单车上下班。老王很少打的,也很少骑2块钱一次的共享电动自行车。

以积极心态对抗病魔

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从外表看,老王特别开朗、健康。其实,2014年,他从鬼门关走了个来回。

2014年3月,老王在体检中查出直肠癌中晚期。这对一家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老王患病确诊后住院等待手术的日子,一拨拨同事和学生前来探望,那场面搞得生离死别似的。最后我只好和大家商量,等老王做完手术再来探望。”妻子曹艳回忆。

除当年动手术、几次化疗住院外,老王一直坚持正常上班、上课,从不以疾病为借口迟到、早退或请假。去年疫情期间,老王还带头上了80多节网课。

老王患病后仍坚守岗位,平时很少待在家里。无奈之下,妻子曹艳只好周末赶到学校为老王煎中药。“这也是我对他最大的抱怨之处。以前我和崽要见他,只能周末去学校。那时崽还上幼儿园,老说爸爸怎么不回家,吃饭的地方怎么那么多哥哥姐姐,休息时还总是响铃……”

“恢复得这么好,当年是不是误诊啊?”有同事打趣地说。

“呵呵,误诊倒不会,可能跟我积极的心态有关吧。每天开心快乐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转移了注意力,心情一好,身体就恢复得好。”老王憨厚地笑着说。

--> 2021-11-18 肖中华 杨柳 本报记者 肖中华 实习生 杨柳 爱生如子的“零号老王” 1 1 湘潭日报 c61536.html 1 老王二三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