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萱萱曾经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孩子,尤其在刚学会讲话的时候,逢人便叫,亲戚朋友没少夸奖。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萱萱突然不喜欢叫人了,有时候特别不礼貌,在小区里对一些邻居直呼其名,甚至对长辈拳脚相加。
和萱萱妈妈一样发愁的还有鑫鑫的妈妈。“孩子今年4岁了,走亲访友时一上桌就给大人丢脸,先是专挑自己喜欢的菜,吃完就吵着要回家。”鑫鑫妈妈为此十分苦恼,曾多次“教训”孩子,可惜效果不佳。
最近,有几名家长在“湘潭教育周刊”微信公众号后台抱怨孩子不懂礼貌的行为,希望寻求帮助。究竟是什么造成孩子不讲礼貌呢?面对不懂礼貌的孩子,家长们究竟该怎么办?为此,我们请教了相关人士。
俞震红
嘉宾档案:雨湖区云塘学校校长,湘潭市优秀校长,湘潭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湘潭市最美女教师,家庭教育湖南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主持人。
观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要经历多个阶段,而每一个时期都具备特有的行为和态度体现。而所有性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个体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因素的培养。现在的家长们也许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特长发展、体质健康,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特别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的态度往往会以“他还是个孩子”或者“让他自由发展”为由,听任一些不良习性随意发展,殊不知,孩子的一个行为举动、一些言语、一种习惯就在点滴琐碎中形成了难以更改的性格。直到有一天,孩子暴露出不可控制的言行,家长才会引起重视。
首先,家长要做好示范。言传不如身教,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碰到亲戚、朋友、邻居等时,做到面带笑容、先打招呼,用热情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与人交往应做到的礼节,并适时教孩子与人交流,增进情感。
第二,家长可以多讲关于古时候尊敬他人、孝敬长辈的故事。在以前的家族中,还有严格的家规,就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让孩子在古人的言行中受到教育。
第三,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家外,都要注重孩子礼仪的培养,并适时提醒孩子。比如:吃饭时要等长辈入座后才能拿筷子;见到长辈要先问好;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个懂事的孩子等。
刘旭
嘉宾简介:岳塘区湖湘公办幼儿园执行园长,湖南省“省培”“国培·送教下乡”授课专家,长沙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校外导师。
观点:我们要懂孩子。当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形成时期,孩子会通过不打招呼或不叫人的方式来区别“我”与他人,或有时情绪波动大。家长要理解孩子这个心理特点,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的情绪或行为,这个时期遇到初次见面的朋友,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打招呼,而是要尊重孩子,也可以和孩子说:“这个叔叔阿姨是妈妈的朋友,妈妈知道你是因为还不认识,所以你没有主动打招呼。这次认识了,下次你就会主动打招呼了。”等语言来鼓励他。
我们要尊重孩子。在亲子相处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贴标签”。家长们往往对于不礼貌的行为就会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和念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那他表现出的不礼貌行为在他心里就是理所当然了。
我们要走近孩子。孩子的每个行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都是背后有原因的,作为家长不能够对孩子的不礼貌行为一味进行指责,而是要和孩子聊聊天,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在礼貌的问题上受到伤害和刺激,从根本上解决礼貌问题。
我们要提前告知孩子一些必要的信息。如果带孩子去自己的单位或参加朋友聚会,可以提前和孩子说好都会遇到哪些人,该怎么称呼,跟孩子约定好一些待人接物的细节。万一孩子出现不礼貌的行为,家长不要在公众场合大声指责,可以通过做一些约定暗号来监督和提示孩子,比如说“咳咳”“比心”等方式。家长纠正孩子要及时、温柔而坚定地进行,同时也要注意场合和自己的语调语态,不要又凶又狠,否则会成为他们的“榜样”。
我们要树立好的榜样。孩子不懂礼貌与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要营造一个懂礼用礼的环境来影响孩子。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懂礼貌了。
(本报记者 宋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