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1年11月23日

最美家庭系列报道

“藏宝阁”里的家风传承

本报见习记者 李靖

“这就是我家的‘藏宝阁’,都是无价之宝啊。”眼前这些整理成册的书信,便是谭立人口中的“宝藏”,他家的家风、家训也蕴藏其中。对谭立人一家人来说,书信里承载了上一辈人勤奋好学、踏实肯干的精神品质,不仅要反复研读,从中汲取奋进力量,还要代代相传,将其发扬光大。今年,谭立人的家庭被评为湘潭市文明家庭。

“优良家风是怎样养成的?又是如何传承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谭老不急不慢,他按下了书房“藏宝阁”的灯光开关,暖黄色的光洒落在一封封家书上,赋予了书信说话的魔力……

耕读之家

在湘乡市虞唐镇长青村,谭立人的大家庭也算是小有名气的耕读之家。“屋里有耕作的劳力,在外又有读书的典范。”谭立人这样介绍自己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的故事还得从谭立人的父辈谭义生说起。谭义生生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不仅用笔杆子抨击过帝国主义侵略者,也曾弃笔从戎保家卫国。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完成他的大学梦,他又报考了武汉市私立大众会计函授学校,掌握会计知识后艰苦创业,办起了私立石灰厂,经营得有声有色。谭义生眼界宽广,工作之余也经常阅览《时事手册》(现在的《半月谈》)等报刊,了解国内外信息,跟着父亲长大的谭立人也养成了每日看报的习惯。“这在当时村里的乡亲们看来,就是吃饱了没事做,大家都忙着务农,哪有人看报纸?”谭立人说。

谭立人的叔叔谭敏生是上世纪50年代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他有了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这让村里人都很羡慕。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他,每月会拿出工资的50%用于资助妹妹、侄子和侄女7人读书,这其中就包括谭立人。

谭立人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像父亲和叔叔一样优秀的人。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一路升学至高中,可就在1966年,全国取消高考制度,这无异于给了一心想深入大学深造的他当头一棒。“下乡的大学生知青很多,我可以向他们请教问题,也算是换一种方式延续我的大学梦。”谭立人说。在家思考了很久后,最终他决定放下读书人高傲的架子,投身到集体生产中去。

文化老兵

谭立人以“知识农民”的身份在生产队上干了五年之后,从一个普通辅导员成长为大队科技主任,再被公社党委选调到了公社电影放映队。

“在那个缺少娱乐方式的年代,放电影算是村里的头等大事,乡亲们会提着马灯,打着火把,带上几条板凳,走上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路来看电影,场面非常热闹。”谭立人谈起起了自己当电影放映员时的经历。放映队员天天都能看电影,在别人看来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但谭立人认为,这份工作并不简单,不仅要求人能吃苦,还要细心谨慎。

“放映机有好几十斤重,那时候乡下的路又都是泥巴路,稍不小心,就可能摔跤。”谭立人说,放映队员的责任重大,如果是把机器摔坏了,那就相当于是把好几个村村民的文化生活都掐断了。说罢,他又拿出了一个工作本,本上完整地记录了每场电影的放映时间、放映费用和影片名称。

1979年起,谭立人所在的电影队被评为全省的红旗单位。1982年他被评为文化战线上唯一的“湖南省劳动模范”,奖励永久牌自行车一辆。获此殊荣的他异常兴奋,干劲也更足了。1986年,他兼任乡文化站站长,开始建设图书馆、组织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等,紧锣密鼓地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1996年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化人办起了虞唐银河文学社,并创办刊物——《银河》。创刊初期,主动投稿的人很少,只能靠谭立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奔走在田间地头去征集稿件。人们只要看到后面挂着大帆布袋的老式单车,就知道是老谭筹稿来了。二十余年来,谭立人物我两忘,为《银河》而奔走。截至目前《银河》总发行数量达到4万多份。

奉献传承

“要为国家、社会多作贡献”“对乡邻,多帮忙!”谭立人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下一代。

儿子谭锋在虞唐镇开图文店,职业专注,勤于学习。在全家人的支持下,2020年底他又通过了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完成了从图文工作者到律师的蝶变。他从2002年5月开始献血,每年一至两次,至今快二十年了,2015年3月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同年8月获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儿媳妇陈飒,当过湘乡网爱心之窗的版主,是一名爱心义工。每到周末,她会到乡下走访贫困家庭,把特困学生的资料记录在册,并上传至爱心论坛,等待爱心人士们伸出援手。“其实我就只是负责牵线搭桥,没做多大贡献。”陈飒谦虚地说。

2012年谭锋夫妻二人在得知本村5组欧阳述飞一家蜗居在三间又矮又破的黑土砖屋里的困境后,他们决定帮助老阳家重建房屋。他们不仅在社会上联系到爱心人士筹集资金,自己也拿出1万多元进行资助。为了让老阳家尽早住进新房,谭锋还常在工地上督促施工方抓抢工期。

父亲的敬业、奉献精神,也同样影响着女儿一家。女儿谭群惠在市扶贫办这个“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的事业中一干就是九年。她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实干精神让她在2016年至2020年间连续五年获湘乡市政府嘉奖。女婿左阳春一直扎根乡村教学,2019年9月前往湘西永顺支教,至今仍在新疆吐鲁番支教。

谭立人家庭的优良作风,同样影响着四乡八邻。他家勤劳善良、宽容待人的品质,如同一首婉转的歌,洒向田野,飘入农家,荡漾在乡亲们的心田。

--> 2021-11-23 李靖 本报见习记者 李靖 最美家庭系列报道 1 1 湘潭日报 c61729.html 1 “藏宝阁”里的家风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