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的目标是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0年前,我的目标是帮助更多的学生与家庭……”
“现在,第三个十年已过半,我的目标是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改变孩子的一生……”
初见宾迎春,是在湘乡市东山学校二楼一间办公室内,她正忙着批阅英语作业,办公桌边堆满了为孩子们准备的新棉衣。
47年芳华,她既做人民教师、又当公益志愿者,还是一名政协委员。身份转变,初心不变,采访中,她总说,“能帮助到孩子,所有付出都值得。”
触动
1996年,宾迎春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月山镇先锋学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她最骄傲的决定。报道第一天,宾迎春满眼心酸。先锋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校舍是三座土砖房组成的四合院,晴天漏风雨天漏水,条件十分艰苦。一个班60余名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 “当地孩子的问题太多了。”宾迎春回忆起第一年的教学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农村孩子大多缺乏家庭亲情,随着年龄增长,问题逐渐呈现:文明礼貌意识缺失,学习和生活习惯不好,团队合作意识差,缺乏感恩与宽容心……这些本应是家庭教育承担的内容,都压在初为人师的宾迎春身上。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年纪轻轻的她有点力不从心。
一年后,宾迎春离开,带着遗憾与无助。
1997年,宾迎春调到湘乡市第六中学,任教高中英语。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模式转变,宾迎春很快投入到新的“战场”。
任班主任的宾迎春,每日沉浸于英语教学与班级管理任务中。看着孩子们的成绩越来越好,宾迎春逐渐将内心的纠结抛之脑后。直到一名宾迎春引以为傲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如当头棒喝,立即清醒。当时,班上一名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经常被同学们告状。有人说他不参加集体劳动,有人说他不讲礼貌,有人说他性格怪异。一个优秀孩子为什么人际关系处理得这么差?随着问题增多,宾迎春试着走进“问题少年”的内心。
原来,这个孩子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庭内多人患有精神疾病。从小吃着苦头长大的他,立志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困境。从此,孩子不闻身边事,只读眼前书,不与同学来往,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渐渐地就没有了朋友,没有了集体生活。虽然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较为理想的大学,但孩子的未来,让宾迎春充满担忧。这段经历给宾迎春内心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她初次认识到,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教书重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更重要。
心动
后来因为湘乡市第六中学改为初中,宾迎春被调到更为偏远的湘乡市第九中学任教。2002年,又被调到湘乡市东山学校工作至今。第二个十年间,她在深入了解农村孩子教育问题后,开始积极思索,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9年,宾迎春的女儿升入中学,加之后来丈夫病重,她不得已辞去班主任职务,但仍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宾迎春从多位同事口中得知,即便在城区,“问题学生”依然不少。他们有的是家庭破碎带来的心灵创伤,有的是缺乏家长监管而误入歧途,有的是家庭贫苦让孩子内心自卑逐渐自闭……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更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
心有余而力不足,宾迎春看着、急着,也记录着。
行动
2014年,丈夫因病去世;2015年,女儿顺利考入大学。大悲大喜过后,宾迎春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一次偶然机会,她接触到了莲城志愿者协会,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她要在湘乡成立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
2016年8月,宾迎春和10多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湘乡市龙城志愿者协会,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全市广泛开展爱心助学、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
这一年,宾迎春与志愿者们深入100多户特殊学生家庭,了解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并根据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和接触的社会现象,制定了龙城志愿者协会的帮扶制度、帮扶标准与相关举措。
5年时间,宾迎春带领广大志愿者奔走在公益路上,行程10万多公里,跑遍了湘乡市22个乡镇(街道)、90%以上的村(社区),志愿者队伍现已发展到800多人,组织开展公益活动400余场次,走访困难家庭1000多个,资助困难学生750人次,发放爱心款75万余元、爱心物资20多万元。
今年,宾迎春当选为湘乡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多了一个身份,更多了一份责任。
“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无论作用多小,只要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总是好的。”宾迎春说,她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将继续组织好志愿服务,切实履行政协委员职责。
采访结束后,宾迎春脚步不停,骑着自行车,提着新买的冬衣,风尘仆仆奔向下一个帮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