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韶山市韶山乡双石村村部格外热闹,车辆川流不息,一车车红薯从产业扶贫基地运来这里加工。如今,通过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该村生产的红薯淀粉、粉条、果干等农副产品不断被运送至全国各地,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振兴路子。
这是韶山“四好农村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前不久,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命名153个县(市、区)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韶山市位列其中。正是依托一条条农村公路,韶山市农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双石村位于韶山的西部,与湘乡市交界。过去,由于位置偏远、公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脱贫后劲不足。近几年,随着农村公路硬化、窄路加宽、提质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一条条崎岖不平的黄泥路变成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村里的人走得出,外面的人进得来,便利了交通,也带旺了这里的产业发展。
据统计,自2019年村里开发了210亩地种植红薯以来,年平均亩产达1.5吨,整体收益30多万元,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韶山乡双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朝阳说:“我们村里面引进了花卉苗木、草皮种植以及红薯种植项目,这些都需要一条宽阔的道路来进行运输。群众的交通出行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与道路的提升息息相关。”
要想富,先修路。“十二五”以来,韶山市着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改建公路总里程121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合格率100%、优良率97%以上、好路率90%以上,构建了“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4.9公里”的市、乡(镇)、村三级公路连接网;在“建好、管好、护好”农村公路的同时,韶山市同样注重“运营好”农村公路。近年来,韶山市累计投入10亿元,新增8条公交线路,班车增至42台,建成乡镇客运站6个、招呼站370个,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中转、招呼站为节点的农村客运体系,该市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快捷、环保的公交车,真正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为新时代韶山高质量发展打通交通运输的脉络。
韶山乡大坪村村民刘毕雅说:“以前,去市区起码要一个多小时,还要骑单车、走路,很不方便。现在,路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通了,方便得很。出行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个个都很高兴。”
据了解,韶山市下阶段将以农村公路信息化、规范化、市场化建设为重点,以实施补短板、促发展、助增收、提服务、强管养、重示范、夯基础、保安全“八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奋力建设现代化新韶山提供坚实交通公路运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