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叶)4月3日是清明假期第一天,我市各大陵园出现第一个祭扫高峰。13时许,祭扫高峰过后,我们在湘水缘长生陵园看到,不少墓碑前摆上了祭奠先人的花束、果品,不见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的痕迹。这正是我市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入推广文明祭扫新风,号召市民摒弃焚烧纸钱、冥物、燃放烟花爆竹等祭奠方式,通过献花、植树等方式追忆先人,效果显著。“我每年清明节假期,都在这里打扫卫生。可以说,一年比一年轻松了。”湘水缘长生陵园内,负责两个墓区清扫任务的李师傅说,“来这里祭扫的人素质越来越高了,不仅没有人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大多数人还会把垃圾带走。”
李师傅的“轻松”,还与今年的特殊情况有关。因国内、省内疫情不断,防疫形势严峻,湘水缘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限定每日预约祭扫人数。据统计,4月3日上午,长生陵园祭扫人数约3000人。而去年清明节假期内,单日祭扫人数最多达3万余人。
与此同时,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被越来越多群众接受。湘水缘的代客祭扫订单量大增,并出现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如朗读寄语、信件,播放逝者生前最爱的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