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市委有号召,人大必行动。“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活动开展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乡村振兴”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切入口,深入农村、助力农业、心系农民,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这几日,春光正好,在韶山市银田镇南村村,村“两委”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向村民们报告,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召开南村村乡村振兴工作协调会,人大及后盾单位、相关支持单位为该村乡村振兴提供精准指导与帮助,一些制约村里发展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南村村地处银田镇中心,距韶山市区仅12公里,面积为6.87平方公里,农业人口4949人。这里也是毛泽东幼年成长地之一,村内银田寺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为开展农民运动建立的“特别支部”所在地。南村村一直希望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发展红色旅游、乡村观光,但在顶层设计、发展规划、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和现实困难。
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周晓理带队来到这里,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发展对策、协调各方共同出力,为南村村解决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助力。南村村抓住机遇,大干、快干、抓紧干、拼命干:根据村庄实际,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景区后花园、红培新基地、休闲好农庄”的定位,调整完善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将党群服务中心装饰一新,完善“人大代表联络站”,让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畅通;打造长圫里药材基地,已流转土地230亩,拟在今年8月开始栽种……“更令人欣慰的是,有了上级的支持,全村上下发展思路更清了、信心更满了、干劲更足了。”南村村党总支书记刘峥嵘说。
在“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活动中,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相关委室工作人员纷纷深入联点村,了解一线情况,听取基层呼声,掌握一手信息,为乡村振兴出好谋、划好策、服好务。同时按照“个性问题个别解决、共性问题研究解决、体制问题反映解决”的方式,为基层排忧愁、解难题。乡村规划如何编制更加科学?集体经济发展如何突破?村庄空心化趋势如何破解?农村基础设施滞后问题怎样解决?……针对这些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和职能职责,为乡村谋与思,为基层鼓与呼。
与此同时,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将“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活动与人大代表小组活动、代表接待日活动紧密结合,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面对面听取各方声音,实打实助力乡村振兴。如市人大代表湘乡第一小组全体成员,近期走访调研了壶天镇、翻江镇等多个乡镇,听取当地的农业生产企业发展诉求,了解农村水利建设、道路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并将情况进及时反映,推动问题解决。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将成为人大工作的常态。市人大常委会将履职之根深植于乡村振兴主战场、扎在人民的厚土中,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具体行动,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力量。
弘扬“三牛”精神“四干”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