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湘潭三农”系列报道之五
金色朝霞穿过丛林,斜射在山坳浅水覆盖的梯田里,映照着一株株壮硕的“寸三莲”嫩芽,与附近村道边盛开的花朵汇聚成一幅美妙的“山村春晖”图。4月20日清早,湘潭县花石镇盐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伟胜,来到距村部约300米处的桃枚组“荷忆寸三莲标准种植示范基地”,查看种苗长势,陶醉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拍照。
自清明节前示范基地移栽寸三莲种苗以来,梁伟胜每天早晨上班前都会来走一圈,细心观察莲田水位、种苗长势以及周边环境,嘱咐住在附近的村民搞好畜禽管理,以防对寸三莲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盐埠村有2800亩耕地已经政策性休耕3年,去年期满,位于村部后方山坳中的桃枚组约110亩梯田是其中一部分。
“这110亩梯田下方有口‘龙塘’,是自然形成的地下水源地,无论怎么天旱都有水流出,周边约20亩田因常年积水成了烂泥地,抛石头铺垫都无济于事,耕作起来比较困难。而‘龙塘’上方的梯田全靠3口山塘蓄水灌溉,一干一湿两极分化,历来因生产成本较高,农户承包耕种的积极性不高。”梁伟胜介绍,目前全组42户100余人,常年留守在家的仅11人,且以老年人为主,因此休耕3年后动员大家复垦的难度更大。
针对这种情况,花石镇党委政府和盐埠村“两委”积极想办法遏制梯田抛荒。去冬今春,村里争取上级农开项目支持,投资将梯田进行平整、除杂、清渠等治理,并以村集体名义将梯田整体流转,引进一家湘莲产销企业,打造“寸三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本镇涓江村“寸三莲提纯复壮”试验基地(原种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优良“寸三莲”品种示范推广的生产场地,为全镇湘莲传统支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与盐埠村相距数公里的马龙村、罗汉村,连片数千亩湘莲生产基地一眼望不到头,是花石镇“万亩荷花示范片”的核心区域。近年来,位于马龙村的良源公司特色产业园立足优质湘莲产销,投资打造适度规模的“莲渔”综合种养产业,以及观赏型稀有花莲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阳春三月,湘莲田里只能看到刚刚露出水面的嫩荷叶,甚至还只是尚未展开的嫩芽,但良源公司湘莲特色产业园“荷风园”中的睡莲已经盛装迎客,红色、黄色、白色莲花被莲叶簇拥,美不胜收。睡莲池里还投放了长速快、味道鲜美的合欢鲫。
良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睡莲花期是4-8月,盛放期6-7月,从现在开始,40亩“荷风园”就能为休闲垂钓爱好者提供赏花服务。此外,园内已经培育出400余种名贵稀有花莲,春末夏初将次第开放、争奇斗艳,成为“万亩荷花示范片”的景中之景,为促进当地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荷风园”对面的600亩湘莲田用尼龙网做了围挡,水面下漂浮着人工培植的嫩绿丝草。这里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水中活跃着许多“虾兵虾将”,近期内就可以捕捞上市。花石镇农综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持续推行多年的“莲虾(渔)”综合种养模式很受欢迎,今年将继续在马龙村、罗汉村、泥湾村、天马山村等地推广约2500亩,重点以规模经营主体为推广对象。
位于天马山村的北马峰农业公司,是花石镇“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成功典型之一。到目前为止,该公司累计流转了3000亩水田、9000亩山地,形成了高档蔬菜种植、“莲(稻)渔”综合种养、肉牛养殖、淀粉红薯种植和日产3吨红薯粉生产线等5大产业,稳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庄变美的目标。今年,公司有1600亩淀粉红薯种植基地达到“三年轮换耕作”期,其中约有一半进行“莲虾”综合种养。
瞄准市场谋出路,传统产业展新姿。为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增产增收目标,促进湘莲产业高质量发展,花石镇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作用,促使经营模式、经营手段不断优化,生产规模有缩有放,效益节节攀升。其中,良源公司采取劳务外包方式,将湘莲生产基地交给湖北籍专业团队打理,按产值、效益取酬;北马峰农业公司采取“委托种养”模式,与周边农户合作,农户只需投工投劳就可以获得稳定回报。
近年来,花石镇着力打造资源整合型特色园区、“寸三莲”特色名片和“互联网+”特色销售模式,“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日益牢固,陆续培育、引进了湘莲行业规模企业11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32个村(社区)中有三分之一在规模化种植湘莲,每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左右,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金字招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