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5月08日

一张牛皮 一块杉木 一面好鼓

——湘乡石坝鼓的低语

丁意雄制作石坝鼓鼓面。(本报记者 罗韬 摄)

本报记者 熊婷

一场歌剧一幕戏往往都伴随着一阵鼓声,或用于安声静场,或随剧情转折起伏。鼓是传统歌舞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更有击节为鼓的说法。而在湘潭,说到鼓就很难不提及石坝鼓。

在湘乡市金石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鼓乡”——石坝村,这里正是石坝鼓的产地。石坝村手工制鼓技艺造就的鼓统称为石坝鼓,主要包括大鼓、堂鼓、高音鼓、班鼓、手鼓等类型。在石坝村制鼓世家丁意雄家,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鼓,还看到了正在晒干定性的鼓面、手工削制的竹钉、切割成型的鼓身等,丁意雄也欣然谈起石坝鼓从无到有的制作工艺。

若要探寻鼓的历史,传闻最早的时候是以枯木为鼓,木头腐烂之后里面中空,人们发现敲击它们会有声音。后来发展成在空的木头上面蒙个东西,这样会更响。再后来技术发展,就把一整块木头中间掏空,两边蒙上皮,最后才发展成现在的鼓。鼓桶和鼓面就是一面鼓的基本构架,石坝鼓也不例外。清末时期,金石石坝鼓诞生,刨取杉木等优质木材,严丝合缝制作成鼓桶,精选新鲜的牛皮作为鼓面,经过10余道工序,四五天的时间,一面鼓才能成型。

“鼓声亮不亮,就看鼓面好不好。”丁意雄口中的“好”,囊括了选材、制革、定型等多个方面。下田劳作的水牛的皮被丁意雄称为上等皮,不仅如此,还要讲究新鲜。独自骑着电瓶车,行驶在凌晨的乡间巷道上,去买最新鲜的牛皮是丁意雄的日常,而这只为保持皮质的鲜嫩。

牛皮到家的那一刻,牛皮生命的延续和转型也就开始了。采用特制药水浸泡去毛,刮骨刀去掉表层的油脂,整张铺开曝晒,切片剪裁后小骨刀反复打薄,均匀有序的打孔,穿入麻绳套在鼓桶上,用千斤顶固定曝晒定型……从牛身上的器官变成鼓手的乐器,工序看似并不复杂,贯穿始终的手工技艺,却需要手艺人花时间打磨沉淀,去脂、曝晒、打薄和打孔,中间任何的不均匀,最终都会反映到鼓的音色上,还有可能导致鼓面在后续的制作中破裂。丁意雄说,“想要制出一面好鼓,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鼓面制作的间隙,鼓桶也在紧锣密鼓地制作。选用上好的杉木等原材料,按照预设的鼓大小,倚着模具切成圆弧状的木条,宽度在10至30厘米不等,再用锉刀打磨至表面光滑,10余根圆弧形的木条围成一个圆桶,竹条固定定型,不辞辛苦地重复打磨,只为能让木条严丝合缝的紧密衔接,最终打磨完成的鼓桶,犹如浑然天成,完全看不出拼接的痕迹。鼓桶总要赶在鼓面定型前制作完成,不然就失去了定型的胚子。

经过两到三天的曝晒,一面鼓已经初步形成,鼓面从圆饼状变成了圆盘状,倒扣在鼓桶上。而制作的工艺也到了最关键的一步——钉钉。用自己削制的竹钉将鼓面永久地固定在鼓桶上,有如一锤定音,这一步之所以成为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因为钉下的位置直接关系鼓的音色。太松太紧、太多太少,任何超过限度的失误,都会影响成色,手艺人的手感和听感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边钉下竹钉,一边敲击鼓面听音色,时不时地揉搓让鼓面均匀舒展,钉完一圈之后割去多余的皮,一面鼓就这样初步成型。

“鼓一般一敲就是一两个小时,鼓手容易疲惫,鼓不好就会费力。”丁意雄介绍,石坝鼓能够声名远播的重要因素就是,鼓面的弹性大,声音亮,鼓手可以借力打力。丁家人还会在鼓面上绘制一些寓意美好的卷草花等图案,不仅提升了鼓的可观性,还为鼓分出了三个音区,“这也是为了方便鼓手,防止鼓手疲惫而制。”

最后,再将鼓桶抛光,漆上寓意吉祥的红色油漆,一面石坝鼓就完全成型了。从一张牛皮和一块杉木,经过匠人之手变成一面好鼓,在戏剧舞台上发出的噔咚鼓点,就是对这一项技艺的诉说低语。

--> 2022-05-08 熊婷 ——湘乡石坝鼓的低语 1 1 湘潭日报 c70828.html 1 一张牛皮 一块杉木 一面好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