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界学校的本义,是“三界”学校。它位于湘潭市雨湖区,长沙市望城区、宁乡市三地交界之处。因湘潭方言中“三”和“山”同音,才成了现在的“山界学校”。
这是一所农村小学,长在群山坳里,离三地城区都很远。几十年来,一批批老师、孩子从这里走进城市,到现在,全校只有7名老师、28名学生。但女教师王红留了下来,她从23岁一直待到了56岁。
她不是没想过“逃离”,而是找到了比“逃离”更好的方式。
山 界
王红来到山界学校是在1989年,当时23岁的她是一名代课老师。或许是“代课老师”的身份,让她最初并没有打算在这里待一辈子。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山里的学校,太偏、太穷了。”
王红每去一趟市区,得先从学校骑自行车,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50分钟,到达鹤岭镇;再从镇上搭乘大巴车,大约一个小时后才能到达城区。交通的不便让大山里的人很少外出。王红也一样,即使周末放假,也大多待在学校宿舍里。
说是宿舍,其实就是一间12平方米的房子。里面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十分简陋。房子内侧地板上有一个漏水的小通道。学校没有浴室,这样便于在房间内洗澡。而做饭全靠走道上的一个藕煤炉。
校园环境比这还要糟糕。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孩子们坐在满是泥土的教室里上课。屋顶是竹篾上敷一层泥巴,地板是黄土,教室常常漏雨,“老师和孩子们就像‘坐水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天都是‘咸鸭蛋’。”
而同时期的城区学校则大为不同:基本是窗明几净,大多有水泥跑道,有的还有绿色草坪。这些是山界学校不敢奢望的。大山分隔开的,不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还有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这里地处偏远,没有企业,没有村集体收入,经济上相对落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守老人、孩子较多。这些老人和孩子都指望着学校,也离不开王红。比如,住在学校5公里远的小强。
小强的父亲早逝、母亲出走,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他每天要走近1个小时山路来上学,回到家里也无人辅导作业。见此情景,王红便负责起了小强的午餐和作业辅导。
在农村学校,和小强一样的孩子太多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孩子纯真的眼神,让年纪轻轻的王红“不忍逃离”。
跨 界
而之后,则是让王红“不能逃离”了。因为“王红若走了,可就不只是走了一个老师这么简单”。
过去,农村小学的教师被叫作“万金油”。王红一到学校就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教一个班语文、一个班数学,同时还担任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每周20多节课,再算上备课等工作,一天下来几乎没有休息。
这还只是本职工作。除此之外,王红还有太多的“身份”。
一个贫困的、偏远的农村学校是请不起专门的采购人员和司机的。为了保障全校师生的伙食,王红主动承担起食堂采购员的角色,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门,到镇上的菜市场去挑选新鲜又便宜的食材,这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后来,村上通了新路,王红也终于买了汽车,住到了鹤岭镇的商品房里,但她的“身份”不减反增,又成了接送同事的司机。年轻教师陈晓旺分配到山界学校,成了这里年龄最小的一位老师。小陈老师家住姜畬镇白马村,平时住校,周末才回家。由于交通不便,王红主动当起免费司机,每周五将小陈老师送到镇上坐车,周一再从车站把她接回学校。而周一到周五,王红则每天给小陈买早餐送来。
当然,这些新身份,既是性格使然,主动为之;也是角色要求,必须要做——
王红早已完成从代课老师到民办教师、公办教师的转型,并在2005年成了山界学校的校长。
成为校长之后,王红的任务加码了,不仅自己要留下来,还得想法子让其他老师和孩子们也留下来。
无 界
2005年,王红初任校长,就碰上了一个实现初心的好机会。
当年,教育部颁发《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王红以此为契机,在学校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了“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小目标,不断缩小山界学校和城区学校的差距”的奋斗目标。
第一年,将篾制的教室吊顶换成扣板吊顶;第二年,翻新教学楼屋面;第三年,疏通学校水沟并盖上沟盖板;第四年,将泥土操场改为水泥坪……
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肉眼可见。不为人知的是王红背后“跑断了腿、说破了嘴”,还落下一个“抠门校长”的外号。
在校外,她忙着到处找人筹资,在外发展的企业家、从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她一个都不落下。就连自己的娘家,也常被她搬了米和油,用来贴补学校食堂。
在校内,她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学校建设上很“大方”,在行政经费上却很“吝啬”。学校全年办公经费只有6万元。为引导教师勤俭节约,王红以身作则:她上课用的粉笔,一定要写到黑板磨手才丢掉;嫌维修水电的人工费太贵,她便自己摸索、自己维修……在她的带领下,山界学校厉行节约,凡事精打细算。
这些,只是改革的表面。更深层的改变,在人。
王红深知,要想让农村孩子打开眼界、跟上潮流,老师得走在前面,树立标杆。这些年,她在这个大山深处,自学了英语和电脑,还评上了副高职称。
在她的带领下,老师们的学习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这让不少家长吃下了“定心丸”。
“过去,因为城区学校环境好得多,还能寄宿,不少家长将孩子送了出去。”王红坦言,生源流失在农村学校是常态,尤其在这三界之地,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长沙、湘潭的市区学校。但她不愿意让这里的学生流失,每年暑假都带领老师们挨家挨户上门家访,做家长思想工作,并拿出了最有力的说服证据——
2015年,雨湖区在全区中小学搞“突然袭击”——统一出题、统一阅卷,抽查教学质量。山界学校排名全区第一。
第二年,原本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了六七个。理由很简单:“教学质量有保障!”
这几年,山界学校紧跟政策,主抓素质教育,落实“双减”政策。孩子们热衷于阅读、绘画、运动,或在实验室内搞小发明。现在的山界学校再也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而是“湖南省合格学校”。这些留守大山的孩子们,体验到了大山之外的快乐。
功成之时,亦是身退之时。去年秋天,“80后”的刘婷来到这里,接下校长重任。王红则以普通教师的身份,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我们听到,王红和孩子们的读书声,久久回荡在凤凰山下;我们也感受到,他们虽然身处大山怀抱,但心已融入更大的世界。
湘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