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平凡岗位上的“螺丝钉”式员工。在江麓集团就有这样一颗“螺丝钉”,从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工作刻苦,虽只有大专学历,却用勤奋和执着书写了不平凡的工作经历,先后获得“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技术能手”“兵器工业技术能手”湘潭市“五一先锋”“湘潭市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他就是江麓集团传动分厂402车间铣工班班长——袁玉钱。
匠心造铁骑
5月9日,见到袁玉钱时,他正在车间测量产品。对车间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他都如数家珍。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凭借肯钻研、肯学习的一股“钻劲”,袁玉钱练就了一身绝活,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王”。
2018年5月,接上级指示,江麓进行某两栖装备批量生产。那时,袁玉钱所在的分厂加工设备多为普通设备,数控设备几乎没有,导致工艺工序多、加工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下。
有次袁玉钱在与同事闲聊时得知,加工零件遇到了棘手问题,天生爱挑战的他,顿时来了兴趣,第二天就向同事借阅工艺图纸,自己琢磨起来。
原有的工艺要求普通车床加工产品内孔,加工余量多达88毫米,以现有车床的加工能力计算,至少要15次车削才能加工到位。加上其他工序,一件产品需要近6个小时才能完成加工。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袁玉钱想到借用双面镗铣床优势,不仅能将内孔和外形一次装夹加工出来,还可以一次加工两件产品。他拿着图纸飞快跑到师父跟前,将想法一股脑儿告诉了师父。获得师父认可后,他开始了“战斗”。
分析图纸、设计夹具、计算参数、编辑程序……袁玉钱从白天干到黑夜。同事们对这位小同志爱护有加,上前问他:“你这双熊猫眼,不是天天晚上打游戏不睡觉吧?”袁玉钱笑道:“连着几天画夹具图画到凌晨2点。”
对于他的创意,同事们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原先的工艺肯定已经是最好的方案了,干嘛还要瞎折腾。但袁玉钱不想墨守成规。经过一次次计算,一次次尝试,他终于在短短几天完成了技术攻关。事后证明,他的“金点子”不但让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其把人工操作加工改为数控程序加工,还大幅减少了出错概率,为公司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帮了大忙。
创新攻难关
2018年底,正在强产保供一线的袁玉钱,突然被叫到办公室。公司负责人交给他一项紧急任务——克服一切困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国庆70周年阅兵相关装备生产任务。
“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1200余件产品的加工任务。”平时酷爱挑战的袁玉钱,接到任务后心头情不自禁一紧,“产品加工余量多、异形件装夹校正时间长,按现有加工情况看,就是给我3倍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完成啊!”
尽管困难重重,挑战极大,但他还是很快冷静了下来。“这次任务是为了国庆70周年阅兵,再难也得干!”
时间就是生命。若按老工艺加工,不可能保证进度。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从方法上求突破。
在袁玉钱计算出最佳加工方案时,一个致命问题出现了:用双面镗铣床同时加工两件产品的时候,怎样才能保证两件产品位置相对统一呢?如果每件产品单独校正,花费的时间比单件产品加工还长。但如果不能同时加工,又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袁玉钱绞尽脑汁尝试了无数种他能想到、借鉴的校正方法,结果却不尽人意。正当他绕着产品来回踱步时,一旁的普通镗床给了他灵感。他赶紧打开电脑,根据产品尺寸一笔笔勾勒夹具形状。夹具制作完成后,他先用普通卧铣加工基准面,再由双面镗铣床上夹具定位,一次性加工两件产品。
就这样,袁玉钱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还比原计划足足提前了1个月完成任务,保障了国庆70周年阅兵车队工作顺利交付。
得益于榜样引领,袁玉钱带领的班组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成了江麓集团科技创新的一股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