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武平)5月上、中旬,是采收油菜的季节。连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专业人士深入田间地头,督促指导散种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抢收油菜,确保颗粒归仓。今年,我市油菜平均亩产量130公斤左右,最高的超过150公斤。
去年,我市秋冬种生产以“稳面增收、提质增效”为宗旨,圆满完成54万亩油菜播种任务(不含绿肥油菜)。市、各县(市)区重点支持打造了多个千亩示范片、百亩示范片,鼓励引导规模经营主体积极为散户提供“点菜式”“套餐式”“全程式”社会化服务,充分开发利用不宜种植双季稻的高坎田、旱土和种植结构调整区耕地,因地制宜推广油菜栽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全市油菜产业迈上新台阶。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培育,油菜长势普遍较好,目前已全面进入采收期,整体亩产量较高,达到预期目标。按照去年油菜籽自产、自榨、自销综合效益分析,每亩纯收入有1000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油菜栽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机收成为油菜收割的主要手段。近段时间,市、县(市)区、乡镇农业部门在紧密开展早稻苗期田间管理的同时,采取推送油菜机收减损技术要领和现场督促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油菜机收减损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适收期,当田块中90%左右的油菜果壳变成黄褐色时,应抓紧时间收割;二是按照操作要领调整好收割机,确保机具在最佳状态下高质高效作业;三是及时烘干处理,尽量减少油菜籽霉变损耗,因为相对人工采收的油菜籽,机收的含水率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