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5月12日

潭中情缘

——写在湘潭市一中建校120周年之际

楚红辉

我与潭中注定是有情缘的。

缘分这东西,我本是不大相信的。但走过几十年人生之路,回头再去看一看一路经历的绚丽的晨曦,或是暮雨的黄昏,又觉得许多事看似偶然,却都成了一种必然。

我与潭中的情缘,也是这样偶然中的必然吧。

我是在湘潭市一中旁边一所学校读完小学的,也是从那所学校读完中学的。读中学时,我并没有转入一中就读的想法,丝毫都没有。因为,我的学校更好玩一些。我每天上下学,都会经过一中。那时的一中,土夯的围墙是残破的,我和同学便从破损的围墙进入一中,抄近路上下学,有时也会顺便爬上钟楼玩耍一会儿。

一中的围墙虽然有些破损,但并不损她好学校的名声。我的哥哥、嫂子、姐夫、舅子,他们都毕业于这所学校。我的同辈兄弟姐妹中有五六位是一中毕业的,晚辈的侄儿、侄女、外甥女也毕业于一中。

一中当然是一所好学校,不然她怎么能栉风沐雨走过120年的光辉历程?她的建校纪念日——5月14日就要来到了。而我,虽然年岁比她小一半,但生日与她只相差一天。

大学毕业后,我也并没有想去一中工作,而是去了湘潭北边一所高校子弟中学教书,一干就是8年。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希望离家近些,才想着调动工作。当时,一中、二中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一中是“第一”,那就先到一中试试吧。

我来到一中,教务主任何先生睁着大大的眼睛,满心疑惑地看着我,也许心里在想:“这是哪个乡里来的老师?你以为什么人都可以进一中吗?”最终,他还是松了口说:“那就试个讲吧。”于是,我被安排试教了。

那次试教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是火热的7月,我讲了一篇说明文《食物从何处来》,安排了两节课教完。我当时完全不清楚试教的套路,后来才知道很少有人拿说明文试教,而且试教从来都只是上一节课的。包先生带领语文组老师硬是坐了两节课。当我走下讲台时,一脸严肃的包先生对我说:“还可以。”就三个字,没了下文。

8月底,我又来到一中,想知道结果。校长谢先生从教学大楼方向走来,用湘乡普通话对我说:“你来上课吧,教初二两个班,明天就开始。”就这样,我站上了一中的讲台。

这一站,就是32年。在潭中的漫漫教学生涯,我幸运地遇见了一位又一位让我膜拜的先生,谢松成、何纯、郭克枫、刘健明、包泳琴、朱先贵、陈佩农、何国平、马小平、纪群英、朱琼兰、高明、龙振辉……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引领着我站上讲台,站稳讲台;是他们的不平凡,才让我从“还可以”走向“好老师”,还不至于太平庸。

沐浴在前辈的春风化雨中,我潜心耕耘于教坛,从一个一般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从中学讲台走上大学讲堂,教出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出过与高考语文神似的作文题,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带出多名优秀的徒弟,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做指导老师,在日报上连载论文。后来,我放弃了做行政工作,沉浸在教学之中,乐此不疲,去成就我的“好教师”梦想。

有哲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也有常人说,舞台有多大,心才有多大。把这些话用在我与潭中的关系上,似乎都是较为妥当的。由于前辈的引领,我一定是要做一个好老师的,使自己不过于平庸。但阴差阳错,我意外地干起了学校行政工作。

学校公开招聘中层干部,我被大家推上去了。那以后的十多年里,除了从没放弃钟情的教学外,我还做办公室工作、纪委工作、德育工作。个中滋味,无须赘述。然而,在这段看似寻常的岁月中,我却经历了许多不寻常。首次大批量引进全市优秀教师、中学第一个党委会的成立、百年校庆、110年校庆、重点学校初高中剥离、高级教师职称评定、高中毕业自主考试、教师双向聘任制、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新课程改革……我沉浸在学校琐琐屑屑的工作之中,我迈步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大道之上。

我接触过不少人,经历过不少事,度过了短暂的晨曦,熬过了漫长的黄昏,这些都成了我人生旅程中不可多得的累积。它们使我懂得了良善,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善待他人,懂得了如何尊重他人;它们使我成了一个能做工作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全面的人。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潭中给予了每一个人,无论教师或学生,一个成长、成熟的平台,只要融入其中,就能得到进步。积跬步致千里,汇小溪成江海。我们每个人微弱的力量汇在一起,聚成强大的动力,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春暖花开,那盛开的每一片花瓣都不会辜负春阳暖照。

走进钟楼,那就是走进了潭中。这座始建于“民国”二十六年的仿哥特式建筑,至今已矗立在校园中85年了。它外墙红色,又叫红楼;正居校园,又叫正栋。环绕在它周围的,有北舍、南楼、西斋、谷水,这些就成为潭中学子求学圆梦之地。春秋代序,岁月更迭,如今宏大的教学楼取代了往日的平房,又是钟楼收纳了历史的痕迹和过往的辉煌,凝视着眼前的潭中踔厉笃行,赓续往日的荣光。

钟楼的校史馆里,呈现了潭中一百多年创立、守成、发展、辉煌的历史印痕。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潭中历史印痕的关键词是“民主、斗争”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潭中历史印痕的关键词就是“平民教育”。这里杜绝精英的精致利己主义,造就的是普通的为国为家的建设者。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四万余名潭中学子,似乎鲜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但绝不乏众多的科技精英、文化翘楚,以及更多的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他们是国家建设发展真正的动力,是合格和优秀的公民。

校园、学生、教师,构成潭中“平民教育”的主体。潭中的教师杏坛布道,甘守清贫,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学而不厌,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教师尊贵,学风浓厚,师生和谐,生生和谐,人与校园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恐怕就是铸就潭中百年辉煌最重要因素,这肯定也是潭中校友对母校魂牵梦绕的重要原因。

钟楼,依然沐浴在初夏的暖阳中;谷水塘,依然清波荡漾,游鱼戏莲。那池水边的杨柳,该是一片翠绿了吧。

(作者系湘潭市一中教师)

--> 2022-05-12 ——写在湘潭市一中建校120周年之际 1 1 湘潭日报 c71185.html 1 潭中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