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称伤科或骨伤科。元代有医学典著称,“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湘潭也有一门土生土长的正骨术,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2021年被列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就是湘潭杨氏正骨术。
在雨湖区潭邵路2号杨氏骨伤科医院,我们探访到了湘潭杨氏正骨术的第四代传承人杨石泉。他拿出一本3厘米厚的书册,上面记录着湘潭杨氏正骨术的前世今生。
杨氏正骨术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杨石泉的曾祖父杨仪斋懂得医药,为乡亲看病寻药,尤其是伤筋动骨之症。20世纪50年代,杨石泉的祖父杨炳南利用家传的正骨技艺,创办杨炳南伤科诊所,创立杨氏伤科,湘潭杨氏正骨术正式成形。1957年,杨炳南与多个个体诊所联合成立湘潭伤科诊所(湘潭市中医医院前身),并创立了中医院骨伤科,成为当时湘潭市内最早设立的治疗跌打损伤、金疮折疡、小儿手足畸形、骨病的专科。
“看骨伤疾病,就到湘潭市中医医院。”湘潭人一度达成这样的共识。湘潭杨氏正骨术为何能夺得青睐?杨石泉坦言,精湛的手法是关键,祖传秘制的药方是命门,服帖的器具是诀窍。
“受伤的骨头发生错位,操作不慎就会造成二次伤害。”杨石泉随手拿起手边的物件演示起正骨的手法。他说,正骨的学问就藏在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收展、提按捺正、旋转回绕、夹挤分骨、成角折顶、摇摆触碰等手法中,这些都是杨氏中医家传整复手法。
杨氏正骨术能够声名远播,除了百年传承,不断精进的手法,所用的医药更是大有乾坤。复方伤痛灵、生骨胶囊等家传内服中药,三黄散、接骨散等外用自制膏药,具有消肿、止痛、袪腐、生肌、袪痛等多种功效。为了取得药引,每年杨石泉还要赶赴云南等地的深山亲自寻药。不仅如此,杨氏正骨术的夹板等也是取材于大自然,包扎技术也十分讲究,有一套完整的包扎方法。
一方好医术,福济八方人。湘潭杨氏正骨术凭借着口口相传的功效和精湛的手法,吸引患者慕名而来。曾经有一名患者,不辞辛苦从北京来到湘潭,只为求杨石泉一招正骨。或许,这正是杨氏正骨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