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5月16日

“高爸爸”和他的维吾尔族孩子

——高志平老师的援疆故事

本报记者 王群欢 熊婷

“高爸爸,我很想您!我正在攒钱,等攒够了路费,我一定到湘潭看望您和陈芳妈妈!”“宝贝女儿,你安心读书吧,不要太牵挂我们。”5月5日,接到远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女儿阿依先古丽·肉孜打来的视频电话,高志平有些激动。

高志平是湘潭县一位高级教师,阿依先古丽·肉孜是他在新疆支教时的一名学生。2018年,时任湘潭县六中校长的高志平积极响应教育部“万人援疆”的号召,携妻子报名援疆支教。那年9月,他作为教师领队,率湖南援疆支教队伍的45名老师到了岑参诗里“九月尚淌汗,炎风吹沙埃”的火洲——吐鲁番,挂职高昌二中教学副校长。在支教的两年时间里,他大胆开展教学改革,用心用情关爱学生,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田,与当地孩子结下了一段珍贵的情缘……

援疆支教初体验

“记得初入疆时,学校安排我负责高一年级一个维吾尔族班的语文教学。开学第一课教的就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刚开始,上课感觉挺好,学生们非常配合。但慢慢地,课堂上出现了打瞌睡的现象。在我讲到第二单元文言文篇目时,这一现象愈加严重。”高志平说。

紧接着,发生了一件让高志平意想不到的事。支教不到10天,学校便组织了一次考试,当语文试卷发下去后,班长米合热班·亚森在教室里号啕大哭。看到她伏在课桌上,身子抽搐着,手肘下压着一张46分的语文试卷,高志平如芒在背。米合热班说,她以前语文(维吾尔族语)成绩从来没有低过80分,这次考出这样的分数,她不知道怎么面对爸爸妈妈!高志平说,这是教改后,孩子们第一次考语文(汉语),46分已经是班上较高的分数了,孩子们的平均分不足40分。

学生们考出这样的成绩,高志平感到深深的自责。学不好汉语,这些维吾尔族孩子将来如何走出新疆,融入祖国大家庭?于是,他提出了对维吾尔族孩子的第一个请求:借他们初中的教材看一看,了解孩子们的语文基础。课后,一名叫阿依先古丽·肉孜的女孩怯怯地送来一本皱皱巴巴的八年级语文书(汉语)。从满满当当的课堂笔记中不难看出,她学习很认真,但字写得难看,东倒西歪,还缺胳膊少腿。阿依先古丽告诉他,他们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虽然学习汉语,但是学校并不要求考试,他们的语文课本是维吾尔族语。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支教只限定了两年时间,如何在两年内打牢孩子们汉语语文基础,高志平冥思苦想,彻夜难眠。他决意探究一条适合维吾尔族孩子的语文学习之路。

语文教学新尝试

用在湘潭教语文的那一套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新疆。通过反复调查和思索,高志平初步确定了以激发学习兴趣、夯实知识基础、训练运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路。

高志平 一边牺牲休息时间,义务给学生们“开小灶”,因材施教,逐个或逐组为孩子们补习基础知识,一边大刀阔斧改革,为维吾尔族孩子量身定制教案和课前预习学案。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把精心挑选的古今经典美文、高考满分作文、文人轶事穿插入教学中,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领会到语文的美妙、智慧、幽默与丰盈。

在教学中,高志平组织背书比赛和评星活动,自掏腰包为学生们准备各种奖品;开展课前5分钟小老师语文教学活动,鼓励孩子们学以致用;每周带着学生们审题读题写小作文,自己写范文给同学们做参考……通过不懈的努力,孩子们的作文从最初的生拼硬凑500字,终于能够达到800字的要求。在高一统考中,高志平所教的班级成绩一跃成为全校第一名,在吐鲁番市45个平行班中位居第五名。

湘吐师生一家亲

高志平在教学中的用心用情,换来了新疆学生的真心爱戴。在随后的课堂与课余交往中,学生们和高志平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不断有孩子发出家访邀请,高志平也欣然应允。

家访第一站便是学生古丽巴努木·克然木家。带上灯芯糕等湘潭特产和新买的课外书,穿过戈壁滩、葡萄地,高志平到达古丽巴努木·克然木家。古丽巴努木的爸爸满心欢喜地把老师请到炕上,用西瓜和馕饼热情地接待了高志平。“那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家里没有一条凳子,更不用说书桌了,孩子们平时就趴在炕上做作业。”离开古丽巴努木家时,高志平拿出200元交给她爸爸,说是对她这学期学习进步的奖励。而他的钱包,也随着家访次数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扁。“我们两口子只有一个孩子,经济负担不重。援疆吃的是食堂,住宿也不用担心。援疆有补贴,倒不如用来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好好读书。”高志平豁达地说。

高志平用爱温暖和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孩子们也因为喜欢这位湘潭来的老师,而对学习汉语越来越感兴趣。在学校组织集体诗歌朗诵比赛时,古丽巴努木·克然木自发邀请了5个人组队,请高志平进行指导,后来获得了全校一等奖。比赛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汉语语文的信心。

短暂别离见真情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在临近高二期末考试时,一个坏消息从湘潭老家传到新疆:高志平的岳父病危!

“老人当时在重症监护室,查出有大大小小8种病,已经住院很久了,要我们夫妻俩赶紧回去‘见上最后一面’。”高志平和妻子陷入两难,一边是病床上生死垂危的岳父,一边是即将期末考试的学生。“这里有我们,你们放心,赶快回湖南吧,别留下终生遗憾!”最后,高志平夫妻被高昌二中的刘萍书记和玛依拉校长“赶”回了湘潭。

回到湘潭的第三天晚上,当高志平和代课老师在网上沟通时,突然微信消息弹出一个维吾尔族孩子发来的视频,视频里七八个学生围坐在手机镜头前,齐声高喊:“高爸爸,我们想你啦!”“高爸爸,我们好想你呀!我们会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你,爱你,高爸爸!”“祝爷爷早日康复,长命百岁,高爸爸早点回来!”高志平很感动,泪水夺眶而出……孩子们真挚而又热烈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他。

离疆之后情更浓

两年的支教,已经让高志平与孩子们建立了难舍难分的师生情谊。两年期满,高志平回到湘潭县。距离远了,他对孩子们的牵挂更深了。在新疆孩子高考前100天,高志平将牵挂化作勉励、祝福孩子们的话语,坚持每天写50字左右的考前祝福语,100天不重样;把整理好的参考资料分享给学生,把自己做的预习学案无偿分享给全年级语文老师,供他们参考选用。

而远在新疆的孩子们,对高志平也充满了依恋与不舍。“高爸爸呀,您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这学期,我和好朋友阿不都拉多次敲开副校长办公室的门,多希望开门的是您呀!”“高爸爸,我家的葡萄熟了,多想您来和我们一起摘葡萄……”“高爸爸,工作别太拼命了,要注意休息。”两年来,高志平的微信里不时传来他的维吾尔族学生牵肠挂肚的思念。这些孩子写下了20多篇文章,标题是《我眼中的援疆老师》。每一篇字里行间,都是对“高爸爸”的深深怀念。这也让高志平更难割舍戈壁滩上的回忆。

“我想把自己和部分援疆教师所写的一些文章整理成集出版,让更多人了解新疆,支持新疆。”虽然离疆已经两年,但高志平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为新疆的孩子们做得更多一点。他用自己的文学浪漫,宣传援疆支教工作,两年里,《吐鲁番的秋》《援疆支教,我心飞翔》等援疆文章先后在《湘潭日报》《白石文苑》《评论与创作》等报纸杂志上发表。“现在人到不了新疆,那就让文字来表达情感。”高志平深情地说,等到退休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一定要再回新疆支教。

湘潭故事

--> 2022-05-16 王群欢 熊婷 ——高志平老师的援疆故事 1 1 湘潭日报 c71251.html 1 “高爸爸”和他的维吾尔族孩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