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2年05月17日

从村干部说“风凉话”到借钱上项目,看红祺村集体经济——

“零”的突破

本报记者 陈静

5月14日傍晚,在湘潭县排头乡红祺村,村干部和群众10多人冒着雨、顶着风、饿着肚子,历时5个小时,将2000公斤10万余尾黄骨鱼(又名黄鸭叫)投放到5亩鱼塘中。

“村里的黄骨鱼养殖项目终于成功启动,接下来将继续按照年初规划建设高位池,培育鱼苗,发动群众参与。”市应急管理局派驻红祺村的第一书记朱曦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盘算着,今年黄骨鱼产值将达20万元以上,仅此项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以上,为年底红祺村村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打下坚实基础。

“这虽然是个小项目,但对红祺村而言,意义不同寻常。”朱曦回想起去年4月26日自己第一天驻村的经历,感慨良多。报到那天,村干部对朱曦都很随和,但提到他此行的重要目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却又含糊其词。

“朱书记,您只要每年搞钱来,人驻不驻村都无所谓。”

“村里不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还欠账100多万元,怎么搞项目?”

“万一亏了呢?”

……

面对村里的质疑声,熟悉农村工作的朱曦见怪不怪,他在石鼓镇明道村干了3年扶贫工作队长,现在又连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村里是穷怕了。”但他偏不信邪:“乡村振兴的精髓就是实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项目,怎么能随波逐流混日子呢。”

他从不太支持的村干部王志华入手,经常和他一起学习交流,带着村“两委”外出考察项目,增强他们振兴乡村的意识,转变他们“没想法更没办法”的观念。利用村里水塘较多的优势,朱曦和村“两委”去年“试水”水产养殖。小试牛刀,竟然赚了5万元,大大增强了大家的信心。

今年,村里成功引进株洲招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黄骨鱼养殖项目。公司提供鱼苗、技术培训、项目管理和市场回购。可村级合作社既没钱,也没场地。从零开始,捉襟见肘。

“朱书记,我流转了5亩水塘,可以借给村里,发展集体经济。”令朱曦没想到的是,王志华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第一批是大鱼苗,7月底就能出鱼。村里同步建设高位池育苗,示范带动村民参与。“我还在信用社贷了5万元,也借给村里。”这让朱曦感动不已。

从最开始说“风凉话”,到现在坚定地支持村里发展集体经济,王志华坦言,在担任村干部前,一直从事湘莲加工,深知创业的艰辛,是朱书记的躬身示范,带来了实际的项目,让他们增强了对驻村工作队的信任和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

“咱们村是创业初期,如果村干部都不支持的话,就更难富了。”村支书王仕文说。在他的带领下,黄骨鱼养殖项目在红祺村发展顺利,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且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

--> 2022-05-17 陈静 本报记者 陈静 从村干部说“风凉话”到借钱上项目,看红祺村集体经济—— 1 1 湘潭日报 c71427.html 1 “零”的突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