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姿雯)5月17日因为数字“517”谐音“勿要吃”,被省食安办确定为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日。今年5月17日是全省第二个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日,湘潭市食安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活动。
据了解,我省常见的野生蘑菇有上百种。2017至2021年,全市累计报告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132起,占全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70.21%;发病391人,占全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人数的58.53%;死亡17人,均为毒蘑菇中毒所致,其中13人为误食鹅膏菌(灰花纹鹅膏和裂皮鹅膏),4人为误食亚稀褶红菇。
近年来,我市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持续抓好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尤其从去年开始,根据全省统一安排,我市对各县(市)区实行风险分级管理,湘潭县因近5年发生中毒事件79起被列为高风险地区。今年,省食安办、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及时动态调整了风险等级,湘潭县仍为高风险地区,湘乡市和雨湖区由低风险地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由于气候原因,每年5月至9月为我市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农民、学生、家务及待业、工人和散居儿童为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病人群的特点,自17日起,各县(市)区执法人员将以超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经销商为重点,加大对销售不明菌类或野生蘑菇行为的检查力度。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将联合教育、卫健委、农业农村和市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加强宣传,在学校门口、农贸市场、餐饮店等场所张贴和发放《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安全警示》宣传单,并利用“村村响”反复宣传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相关知识,以提高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及时预防因误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