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乡“治荒有道”系列报道之二
2008年就回老家创业的章伟没想到,她经营的小小凉茶厂不但带活了一个产业,还热了一大片荒地。
20多年前从原湘潭市建材化工厂下岗后,章伟在砂子岭附近做起了茶叶生意。就在这期间,她偶然接触到了凉茶,觉得是一个门槛不高、易于上手的行当。2008年,她回到老家韶山乡湘韶村,开了一家名为“甘源饮品精制厂”的凉茶加工企业,主要做凉茶的简单分装。一开始,工厂只有五六个人,大多是村里40到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当时我们主要从周边地区药材市场购买产品原材料,但进货质量保障不够稳定”,章伟说,“我也想过自己种植,也尝试着种了十几二十亩,但因为精力顾不上最后只好放弃了!”
2020年底,湘韶村党总支书记章卫华找到了她,提出可以利用村里的荒地种植中药材,为凉茶厂提供可靠的原材料。首先,中药材大多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可以有效利用村里数百亩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抛荒地和重金属含量高的闲置土地;其次,可以就近解决凉茶厂主要原材料的保质保量供应问题;此外,还可以带动村民就业,发展村集体经济。 一举三得。章卫华诚心诚意地说,“就看你需要什么品种的中药材,我们全力跟进!”
章伟动心了。
2021年,薄荷、鱼腥草和菊花种下去了,300余亩荒地还真长出了宝。湘韶村集体经济因此增收了10余万元,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60多个就业岗位。为进一步提升中草药亩产效益,由村党总支牵头,组织章永、文端幸等一批懂技术的乡贤人士成立“技术帮帮团”,上门教授脱困户、残疾户种植技术。2022年初,除扩大薄荷种植面积以外,湘韶村还开启了100多亩藿香种植,“顺利的话,后续还要试种罗汉果、玉竹、金银花……”
原材料充足了,凉茶产业化加工生产也成了必然。今年2月14日,章伟、文端幸和湘韶村三家合资注册成立了“韶山市湘之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闲置的原大坪乡政府4层楼房作为加工厂房,打造一个“村集体+基地+企业+农户”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提升”。村集体从“供货商”升级为“股东”后,不仅解决了产品销路的后顾之忧,更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预计今年凉茶销售额可以做到五六百万元,村集体仅通过中草药种植和分红就可增收40万元,同时还为周边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章卫华说,“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村里数百亩抛荒地的整治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些都是这泡凉茶带来的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