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九钟抵岸,行七十里,宿银田寺。”这是1916年6月,青年毛泽东写给好友萧子升信中的一句话。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录中,毛泽东留下了通信地址“湘潭西乡韶山百九十里 县银田市天和成”,可见银田对于他是十分特别的。
韶山市银田镇紧邻韶河(原名“云湖河”),离毛泽东所在的韶山冲大约10公里,离石潭、湘乡、道林等地都在20公里左右,弯弯曲曲的韶河将它们串联起来,然后汇入奔腾的涟水、湘江。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过去,银田镇成了一片热闹繁华之地,当年的江西商人在这里兴建江西会馆,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银田镇当地老人也常常回忆过往,那时的银田寺码头,有20多级的麻石阶梯伸向韶河,河中商船络绎不绝,两岸杨柳依依,令人流连忘返。
地理因素总是演绎出这样或那样的人文故事,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毛泽东从韶山冲走向外面世界的征程中,银田成为重要的一站。
银田寺里壮志凌云
要说银田镇最闻名的建筑,一定是始建于明朝的银田寺。穿越悠悠岁月,如今走进这座寺庙,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印记。
银田寺主持悟谨介绍,现在的银田寺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但门口“银田寺”这三个字以下部分,基本保留了最初的模样,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比寺庙更年长的,是寺中那棵高22米、胸径137厘米、冠幅19米的古银杏,树龄达700多年。冬去春来,古银杏在每个季节的模样,都是人们喜欢捕捉的镜头。
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这寺庙、这古树有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这里是毛主席组织和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旧址。”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说。早在1926年,中共湘潭银田区委在银田寺成立,同年4月,第一区农民协会在此召开了反日、反蒋示威大会及公审大会,农民革命运动从此星火燎原。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用时32天,行程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银田寺就是其中的一站。
那是1927年1月5日,从湘潭县城步行出发的毛泽东抵达银田寺,在社会各界200多名代表参加的欢迎大会上,他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肯定了一年以来当地农民运动取得的成绩,认为真正做到了一切权利归农会。晚上又在这里召开了调查会,中共党员、农会干部、青年、妇女界积极分子等备受鼓舞,甚至连距离银田寺较远的宁乡三仙坳高露乡农协执委徐太山、织布工汤菊初也闻讯来参加座谈会,大家积极性高涨,调查会一直开到了第二日天明。
老码头旁平粜阻禁
走出银田寺,不远处就是发源于韶山的韶河。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做谷米生意的,因银田在韶河之上的重要位置,毛家的谷米在银田寺码头集散是常有的事。沿着韶河漫步,看着河水悠悠,走过古老的银田寺码头,仿佛还能听到当年伙计们在岸边吆喝的声音、看到繁忙的运粮场景。
早已沉寂的银田寺码头,见证着毛泽东带领劳苦农民大众翻身作主人的斗争史,这就是韶山历史上有名的“平粜阻禁”斗争。
1925年夏秋,韶山一带遭受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黄。正当青黄不接、抗旱紧张之际,地主豪绅却乘机囤积居奇,高抬谷米价格,一斤米由60文涨到160文,并将谷米运往湘潭县城等地牟取暴利,而许多农民却无米下锅。见此情景,毛泽东召集中共党员和农协骨干开会,决定以雪耻会的名义,发动农民开展平粜阻禁斗争,以维持民食,并派出钟志申、庞叔侃同当地土豪、上七都团防局局长成胥生交涉。成胥生不仅拒绝,还把谷子偷运到银田镇,准备继续外运高价出售。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要毛福轩等率领数百农民带着锄头、箩筐等,连夜奔赴银田寺阻止谷米起运。成胥生见农民人多势众,被迫将谷子平价卖给农民。这期间,韶山永义亭、瓦子坪、鳌石桥、如意亭等地也都出现了平粜斗争,均获得胜利。